“安慰剂按钮”:一场不经意间进行的AI普及( 三 )

还有在红绿灯按钮的设计上。早些时候,一些欧美国家的人行道绿灯是可以进行手动控制的,如果行人着急过马路,而此时横向又没有来车,便可以提前让绿灯亮起。但在后来绿灯全部改为由电脑控制,对按钮进行拆除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市政部门干脆就将其留下,但并没有告知市民这个按钮已经“失灵”的事实。到今天,仍然有人着急的时候去按绿灯按钮——虽然没用,但作用于电梯关门无异。

而在电子科技产品中,这种“安慰剂按钮”出现的频次就更为普遍。比如电脑传输文件的时候显示的进度条,实际上跟传输没有任何关系;微信扫一扫帮你定位街景实际上利用的是手机定位系统而非真正的街景;APP进入界面的时候常出现几秒的广告,而你又可以选择跳过的时候——请和我一样每次都会点跳过的朋友举个手好吗?

至于跳没跳过,我们心里都是有数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从电梯到红绿灯到电脑软件乃至手机APP都需要植入“安慰剂按钮”呢?

可以这么理解,毫无意义的等待与不能掌控进度是引起人们在处理任务的时候失去耐心、烦躁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让人们感受到效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人们的焦虑程度,“安慰剂按钮”的设计就显得很有必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