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北美遇冷,“文化差异”真接不动这口锅( 五 )

把这家公司的模式理解为“捡漏”并不过分,其商业模式就是在亚洲(主要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选择有潜力的影片进行代理,为在当地爆火的商业电影或独立电影做一些海外增值的发行工作。

这家经销商的体量也基本决定了《哪吒》不会在海外取得太多的票房。

收割全球票房的野心依然要有

除了影史第二的《哪吒》,其他大片在全球基本上是同一种命运。

《美人鱼》的北美票房为320万$,《红海行动》为155万$,《唐人街探案2》仅为200万$,这几部均是票房30亿的体量。

据自媒体莫秀才拆电影调查,在北美最卖座的10部华语片的榜单已经十多年没有改变,距离现在最近的作品《霍元甲》也已是13年前的电影,而近十年是中国电影商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十年,产出很多几十亿量级的大片,然而在北美却屡屡受挫,这是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

得益于奥斯卡和李安的光环,《卧虎藏龙》拿到北美近1.28亿$的票房,纪录至今无国产片能打破,其次便是在北美有着高知名度的成龙、李连杰等主演的电影才能有些排片,也更能吸引大的经销商来发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