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公司放贷简史( 三 )

从阿里小贷在2010年发放第一笔提供给淘宝商户的贷款,到2014年京东白条上线,再到2015年腾讯、百度、360、小米等公司相继推出旗下金融借贷产品,直到2017年TMD的入局;从给商户贷款到给个人消费者贷款,从场景明确的电商,到无明确场景的APP流量入口,十年间,国内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金融,拓荒、布局、收割。

互联网人的标签除“改变世界的码农”之外,从此又多了一个莎士比亚书中所写的“威尼斯商人”,每个普通用户提供给互联网巨头的除了数据和流量以外,还有实实在在的金钱。

拓荒:阿里要做银行做不好的事情

2009年,世界还在金融海啸带来的余震里,中国的小微企业成了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支撑。它们占了企业总数的95%,贡献了六成的GDP,一半的税收,也解决了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

不过,它们的成长却出了问题。

企业扩张需要资金,贷款是当时最好的选择。不过,银行厌恶风险,小微企业自身业务量小、财务数据缺失、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即便那时候各家银行已经设立了中小企业信贷部,但从申请贷款,到最终批准,往往需要两三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它们已经算得上幸运,那年经济学家厉以宁说,小型企业只获得了8.5%的贷款,微型企业则更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