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涨价:市场洗牌后的必然选择( 二 )

与此同时,共享单车的市场集中度在提升,原本“小黄”(ofo)、“小橙”(摩拜)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大黄”(美团)、“小绿”(青桔)、“小白”(哈啰)悄然改变,其背后的金主分别为美团、滴滴和阿里。

在此情势下,涨价成了共享单车的共同行动。从今年3月开始,市场上主流的共享单车玩家摩拜、小蓝、哈啰等品牌在全国各城市纷纷掀起涨价潮。以北京为例,先是小蓝单车3月21日率先宣布涨价,起步价从每小时1元调整为1元,前15分钟按起步价计算,超出时长后,每15分钟收取0.5元。接着是摩拜,4月8日从30分钟1元起步,每超过半小时加收1元,调整为前15分钟1元,超过的部分每15分钟加收0.5元。而哈啰单车也不甘落后,宣布从4月15日起实现新的计费规则,骑行每15分钟收费1元,是原来价格的两倍。

当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资源配置相对密集,品种相对减少之时,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也相对减少,对某个产品的依赖性就越来越大,形成了一定的客户黏性,商家乘机涨价。这是经济学的一般常识。

这一经济学常识在快递涨价中也得到印证。2017年“双11”来临前夕,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先后宣布上调快递价格。有的公司此前已经调整了中转和派费的比例,给基层员工更大比例的激励,为快递涨价造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