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飞天的日子( 十 )

邓清明是第六个人。他是一名从未上过天的老兵。属于他的飞天机会从未成真,往后看,似乎也很渺茫。

付出必有回报

2010年,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启动,新的航天时代来了。新时代有新时代的要求,也需要新一代的航天员:既需要航天驾驶员,又需要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既要从空军现役飞行员中选拔,又要从航空航天工程技术和科研人员中选拔;既要选拔男性航天员,也要选拔女性航天员。

第二代的7名航天员都有本科学历,在2010年,最大的35岁,最小的30岁。第三代航天员尚未选出,而邓清明今年已经53岁了。

希望还是有的。尽管中国首批航天员年满50岁就停飞了,在全球范围内,高龄的宇航员也有先例:约翰 · 赫歇尔 · 格伦是美国首位环绕地球飞行的宇航员,1998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77岁的格伦又一次参与了太空飞行。

邓清明依然在等。在他的自述里,有关这种等待的感受被叙述得非常平静:「目送自己的战友一次次飞天成功,一次次载誉归来,说心里话,没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别人可以执行任务,而我不行呢?航天员是我的职业,身为一名航天员却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那不是我的失职吗?我一次次地问自己,但任务计划安排却没有给我太多时间整理负面情绪。」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