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中国减税降费政策应转向“稳预期”( 二 )

“那么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就是难以作出准确的预判——未来前景怎么样,我该怎么投资,我该怎么选择产业,这对企业来说都变成了难题。现在企业选择的难度更大了,面临的不确定性比以前大得多,不仅要面对市场领域微观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宏观层面的不确定性,也有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还有加上政府行为所带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比如政府政策不协调,部门之间政策的打架,这也会带来不确定性。还有整个风险上升,监管的力度都在加大,各个方面都在从严,这种从严也会带来种种不确定性。在诸多不确定性叠加之下,对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明确的预期。”

201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的方针,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刘尚希认为,“六稳”的“落脚点是在稳预期上,怎么样稳预期、怎么样引导预期、怎么样管理预期,成为了当前宏观政策的重心。具体到减税降费环节上,也是“转向稳预期”。

在这位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看来,减税降费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靠内需的减税降费;一种是降成本的减税降费;还有一种是引导预期的减税降费。“最容易操作的就是靠内需的减税降费,只要减了就行,增加了企业和个人的可支配收入,政策就算成了,因为政府少收了,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就增加了,内需自然就扩大了。降成本的减税降费,难度稍微要大一点,要有更多的针对性,对市场运行的情况,对产业的结构得有更多的了解,否则降成本的减税降费精准性、有效性就比较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