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科院院长刘尚希:中国减税降费政策应转向“稳预期”( 三 )

“现在仅仅满足于靠内需降成本,实施减税降费已经远远不够,应当转向稳预期的减税降费。稳预期的减税降费难度是最大的,减税降费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这要求减税不能是在税基上做文章,打一个比喻就是做包子,不透明,必须是从包子转倒做比萨,摆在明处,(企业和个人)才能有获得感。从在税基上做文章,转向更多是在税率上做文章。比如说增值税的基本税率一下降3个点,这是出乎大家意料的。”

刘尚希表示,降税率在透明度、可预期性、稳定性方面,比其他几种类型的降税要大得多。因此,企业在做研发、投资,创新等考虑时,应当说可预期性也大大增强了。

那么目前中国的减税降费政策还要持续多久?减税降费的效果,大约会在什么时候能够比较显著体现?主持该环节讨论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参与该环节讨论的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陈志武教授认为,跟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减税降费尚有“很多的下降空间”,“减掉1万亿多一点点,其实也没减多少”。

公开可见的数据是:2019年上半年,尽管中国减少了11709亿元的税费,但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了107846亿元,仍然同比增长了3.4%。其中税收收入92424亿元,同比增长0.9%;非税收入15422亿元,同比增长2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