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记忆实验成功,是精神病学突破还是科学伦理的考验?

撰稿丨赖鼎睿

“记忆就是身份,”英国作家Julian Barnes在他的回忆录Nothing to Be Frightened Of中写道。“你就是你所做的,你所记得的定义了你是谁。”在普遍的认知里,记忆与我们的真实生活体验紧密相连,但这段关系即将被颠覆。

近日,一篇关于人工记忆的研究报告显示,研究者通过刺激脑细胞的形式,令老鼠形成人工记忆。人工记忆可以在大脑中保留,并通过相应的外部刺激召回,而这个过程与自然记忆无法区分。

人工记忆实验成功,

记忆不再神秘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几乎每一秒都接收到外界的刺激,这些刺激被感知后在大脑中形成神经回路,这是神经科学已有的常识。理论上,复制相同的神经活动即可以脱离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形成记忆。这篇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

(Nature Neuroscience)

的关于完整人工记忆的论文将该种设想付诸实践。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绘制记忆形成的大脑回路,反向设计特定的记忆。首先,研究者训练老鼠将特定气味与足部遭到的冲击联系在一起。随后,先后利用光遗传学的技术来模拟气味,刺激关于足部冲击的特定区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