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衰落了吗?寻找恐龙灭绝元凶( 二 )

小行星撞击理论是由美国地质学家瓦尔特·阿尔瓦雷斯和他的父亲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共同提出的,路易斯是一名粒子物理学家,曾获得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7年,瓦尔特开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作,着手研究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为此,他来到意大利位于罗马和佛罗伦萨之间的一个小镇,那里裸露的灰岩(即石灰岩)完整地记录了这次生物大灭绝的过程。在这里,瓦尔特发现灰岩中夹有一层红色的黏土层,恰好分割了白垩纪和随后的古近纪的地层。在这层黏土沉积物之下的白垩纪灰岩里,有丰富的有孔虫化石,而在其上古近纪的灰岩中,有孔虫几乎消失了。

瓦尔特采样回来后,他的父亲路易斯也见到了这批样品。这次,作为物理学家的路易斯突发奇想,打算研究一下有孔虫从衰退到恢复需要多长时间。所以,他把一部分样品交给了同样在伯克利工作的两位核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他们发明了一项名为中子活化分析的技术,可以准确地测定极低浓度的元素含量。让他们吃惊的是,这层黏土层中铱元素的含量是周围灰岩的600倍。铱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类似于铂,它在地壳内的浓度非常低,但是在一些地外星体,如小行星中,含量却很高。铱异常,是小行星撞击理论的关键证据。据此,阿尔瓦雷斯父子在1980年正式提出,恐龙的灭绝可能是由小行星撞击导致的,黏土层中过量的铱是由小行星带来的。随后,科学家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地方同一时期的地层中都发现了类似的铱异常,从而印证了这个假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