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恐龙就衰落了吗?寻找恐龙灭绝元凶( 三 )

2 寻找撞击坑

阿尔瓦雷斯父子及其同事提出的大撞击理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但也伴随着强烈的质疑。

根据他们的计算,这颗撞击地球的小行星直径大约有10公里,它应该在地球上留下痕迹,也就是撞击坑,且直径约为150-200公里。那么这个撞击坑在哪里呢?要找到它,才能证明这个假说。

很快,科学家就开始着手在全世界寻找环状构造,也就是疑似撞击坑的地方。刚开始的时候,科学家有点盲目,甚至有点悲观。因为这次撞击事件距今已经6500万年了,从那时起,地表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约有20%的地表形态(包括海洋和陆地)在各种地质过程中已经永久消失了。如果这次撞击恰好发生在消失的地方,那么人们将永远找不到撞击坑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

科学家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寻找这个撞击坑。一个是高压冲击形成的矿物。小行星从太空而来,速度很快,如果撞到地球上必将产生很大的压力,就会改变矿物的结构,变成地表不常见的高压态。比如,受到撞击时,石英就会变成更为致密的斯石英,这也是高压冲击的指示矿物。在1984年,科学家就开始在白垩纪末的沉积层中寻找斯石英,发现距离美国西南部某地区越近,斯石英的颗粒越大,这可能暗示了撞击坑就在附近。另外一个证据是撞击的溅射物。大撞击的瞬间,会从中心向外溅射大量的碎屑物,大致以撞击中心为同心圆向外散落,离中心越近,溅射物沉积厚度越大,越远厚度越小。科学家的调查发现,北美的溅射物沉积厚度从北向南逐渐增加,在加勒比海的海地等地区,溅射物的厚度是美国和加拿大的25倍以上。这也意味着撞击中心就在北美的南部。第三个线索来自于地球物理的调查。对墨西哥湾地区的重力和地磁调查显示,这里存在一个环形的构造,其直径大约为200公里,和理论预测相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