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 人类重新认识宇宙( 八 )

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们 人类重新认识宇宙

这张艺术概念图描绘了一颗年轻的恒星被一圈由气体(主要为氢气和氦气)和尘埃构成的原行星盘所包围的情景。在原行星盘中,行星的形成分为两步:第一步,尘埃颗粒相互撞击、形成微行星;第二步,最大的微行星通过砾石吸积逐渐增长,形成原行星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系外行星的发现速度比较缓慢,带来这个领域再一次巨大飞跃的利器大约在10多年之后出现了,这就是被称为“行星猎手”的开普勒卫星。这颗卫星在2009年发射升空,一直运行到2018年的11月份正式退休。很快它就发现了大批的系外行星。如今,大约有将近4000颗系外行星得到了确认,而这其中,多一半就是由开普勒卫星一个设备所发现的。除过这些确认的行星之外,还有四千多颗开普勒行星还等待确认。正是开普勒卫星给行星探测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威廉·伯鲁奇(William J。 Borucki)获得了2015年的邵逸夫奖。

就在开普勒卫星退役之前,2018年的4月,NASA由发射了另外一个系外行星寻找的卫星,那就是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发射升空。它计划运行两年,将对85%的天空展开勘测,比开普勒卫星的探测区域大400倍。TESS卫星将着重寻找围绕太阳系附近恒星运行的行星,而这些行星的特征将借由地面观测手段予以确定。到目前为止,它也寻找到了一批系外行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