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政策扰动致利润下滑 下半年能否迎转机?( 五 )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阳光电源国内业务增速下降主要是受到了2018年“531”新政的影响。国家三部委在2018年5月31日印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中国光伏行业做出了限规模、限指标、降补贴的安排。具体要求包括:

“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规范分布式光伏发展。今年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规模用于支持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自发文之日起,新投运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每千瓦时统一降低0.05元,I类、II类、III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分别调整为每千瓦时0.5元、0.6元、0.7元(含税)。”、“自发文之日起,新投运的、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电量度电补贴标准降低0.05元,即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千瓦时0.32元(含税)。”

这些政策直接导致了2018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同比下降超15%,约为44.26GW,同时使得产业链价格大幅下跌。最新的2019年上半年行业数据显示,期间国内光伏装机只有11.4GW,相比去年降幅超过50%。

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受产业链价格快速下降的刺激,海外需求抬升明显,部分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下滑。根据网上公开资料,2018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1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达到“双反”后的最高水平。2019年上半年的出口额为106.1亿美元,同比继续大增31.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