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写中的罗生门现象之二( 三 )

另外 , 占有资料的不同 , 也会影响对同一历史的认知 , 比如 , 对于商朝的王陵 , 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 故很多方面前人无从知晓 , 但是随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掘 , 人们占有了新资料 ,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献资料的不足和空白 , 于是对商朝王陵、墓葬制度等有关情况 , 都有了新的了解 。

但是 , 值得注意的是 , 即便是占有同样的资料 , 如果研究视角或是方法不一样 , 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比如 , “天下之事 , 为之而后难 , 行之而后知 。 以前有许言官 , 遇事弹纠 , 放言高论 , 盛名鼎鼎;后来放了外任 , 负到实际事责 , 从前芒角 , 立时收敛 , 一言不敢妄发?????” 这是李鸿章讲的一段话 , 对于这段史料 , 学者李细珠从人物研究的角度加以征引来证明张之洞从清流党到洋务派的转变过程 。 而对于同样的史料 , 关晓红则从清季官制改革的角度将其解读为:“官制与吏治相互制约??????纸上谈兵‘放言高论’容易 , 倘若体制不变 , 除弊兴利则困难重重 。 ”再例如 , 关于康有为“托古改制” , 从政治角度考察的话 , 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 这反映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但是如果换个视角 ,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 “托古改制”未尝不是康有为在文化上衔接东西、贯通古今的一种尝试和努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