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院士获颁世界聚变领域最高奖项,“我只是集体的代表”( 三 )

1955年1月,党中央作出创建核工业、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为了推动我国核试验研究,在1960年和1962年,国内先后调集了两批精英人才进行核研究。几年间,大批归国精英与国内科技骨干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奔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第一线,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究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贺贤土便是第二批被调集的骨干人才之一。他曾在一次公开活动上回忆道:“1962年我从浙江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留校,11月我接到通知,让我到北京一个神秘的单位去报到。就是这一通意外的电话,使我迈进了核武器研究的门槛,开始了我为发展祖国核武器事业的创业道路。”在北京报到后,贺贤土在理论部主任邓稼先、副主任周光召领导下工作,他们彼时的目标瞄准1964年要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贺贤土承担了第一颗原子弹的过早点火几率计算。

核武器是国之重器,当时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指的就是氢弹。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贺贤土开始从事突破氢弹原理的热测试物理理论研究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贺贤土进入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为之倾注大量心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