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院士获颁世界聚变领域最高奖项,“我只是集体的代表”( 四 )

目前看来,实现可控核聚变主要有两种技术途径。一种是用托卡马克装置开展“磁约束聚变”的研究,如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另一种就是ICF。ICF是利用高功率大能量驱动器(目前是激光器)提供能量,使含氘氚聚变燃料的靶丸发生内爆压缩和热核点火燃烧,释放高增益的聚变能。ICF研究除了应用于聚变能源之外,还可用于国防和基础科学研究。

在我国ICF计划中,贺贤土曾领导研究团队突破大量科学和技术难关,建成了我国独立自主的ICF研究体系;近年,他领导团队发展了高能量密度物理研究,提出了温稠密物质(WDM)能带理论、高能量密度流体中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和可压缩流体湍流耦合模型,它们对于研究行星内部物质和ICF内爆过程物质性质以及界面物质混合等难题具有重大意义。

贺贤土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二等奖各一项,部委级奖八项。2000年获何梁何利奖;2001年获国家八六三计划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奖。为了表彰他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2018年9月2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发布《小行星通报》,将编号为079286的小行星正式命名“贺贤土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