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奖:让我们在太阳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三 )

寻找地外行星的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终于在90年代的时候,取得了突破。此次获奖的两位都是瑞士的天文学家,还是一对师生。他们为寻找太阳系之外的行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在1995年的时候,他们提出了一种叫做视向速度法的方法,在飞马座51恒星周围发现了一颗轨道周期为4.2天的行星,这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飞马座51b(命名方式就是从内自外,按照字母顺序b开始)。

解读2019诺贝尔物理奖:让我们在太阳系外看到地球的影子

图4/5

图片来源见水印

这次探测,真正在意义上开启了人类探测系外行星的时代。

其实,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科学家,一位是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杰佛瑞·马西(Geoffrey Marcy)。他在梅厄和奎洛兹发布结果的6天后,也就是10月12日,就带领团队确认了这个行星,并在不久后又相继发现了围绕类太阳恒星转动的第2和第3颗行星。梅厄和Marcy的团队,而在此之后分别由继续发现了百余颗行星,这为之后深入研究系外行星提供了很多的可靠的统计信息。他们也引领了系外行星探测的“潮流”,所使用的视向速度法也成为当时的主流探测方法之一。现在寻找系外行星最重要的方法是凌星法,之后通常用视向速度法再验证。到目前为止,在开普勒卫星的帮助之下,科学家们已经确认了将近4000颗系外行星,而还有四千多颗等待确认,让我们意识到很多的希望系外行星系统和我们的太阳系差别很大,更多的行星比我们地球要大一些,超级地球就是在那样的情形之下提出来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