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br> 浪潮崛起:如何从“服务器之王”,进化为“数字化之王”( 二 )

70多年的潮落潮起,沧海桑田的时代变幻,究竟有多少个第一,铸就了浪潮不断进取、勇立潮头的品质?

【1】

1983年,刚从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的“学霸”孙丕恕,走进了巨亏不止的山东电子设备厂(以下简称“山电”)。

原创<br> 浪潮崛起:如何从“服务器之王”,进化为“数字化之王”

学霸之名,并非过誉。1979年,孙丕恕参加完山东省化学竞赛后,“觉得太简单,不是高科技”,所以改报了山东大学电子系。毕业分配这一年,他刚满21岁。

这一切,犹如“山电版”的《大江大河》。

当时,“山电”已连亏5年,走投无路。这家1945年成立、比共和国还年长的企业,受到过毛主席的莅临视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磁芯自动测试仪,为“东方红一号”打造过三极管。但从1977年开始,效益急转直下,1982年惨亏52万。

一进厂,就要直面生死存亡。这是这群年轻人的宿命,也是孙丕恕的使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