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沉浮录:“液晶之父”能否“名利双收”?( 四 )

中国家电网近期的采访中,某业内人士曾分析,夏普以“卖身”鸿海换取资金继续生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有外部三星电子等崛起的冲击,也有内部生产成本过高等因素。据了解,三星在开发新产品时,开发初期就已经定下成品架构,将减少生产程序降低成本和新产品开发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相比而言,夏普液晶显示屏通过一道一道生产程序叠加起来的步骤则综合成本要高出许多。这不仅是夏普液晶显示屏,日本的半导体生产厂家在开发新产品时均有这种“通病”。基本都是在原有的生产流水线上加入新的生产程序。由于半导体生产是自动化的,程序的数量直接决定生产成本。“夏普过于追求产品质量,导致成本过高,但又没有很好的定价策略,这让夏普产品的报价经常会背离市场行情。而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用户等不到液晶电视的寿命终结就已经更换了更具性价比的新产品。”

收购完成后,调整人事、改变战略、重塑定位频繁发生。原富士康消费产品事业次集团及重要周边功能集团副总裁戴正吴出任夏普公司社长,戴正吴宣布目标当年下半年转亏为盈。而扭亏的关键,是郭台铭向外部分享的,推翻过去夏普一直以来“高大上”的品牌形象,主打“高性价比”的新定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