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从15世纪欧洲战场,到奇幻电影游戏,手半剑为何成为最受欢迎武器?( 二 )



早期手半剑的长度通常在90~140厘米左右 , (极少数的长度可以达到150厘米 , 但也有更短的70~80厘米的短手半剑存在) 。 剑两侧开刃 , 剑头较圆(后期逐步变尖) , 中设血槽 , 以此进行减重并提升整体强度 , 早期并不强调刺杀 。 剑中后部采用两侧尖锐的长护手 , 剑柄比单手剑长 , 比双手剑略短或和双手剑等长 。 为了稳定全剑的重心和进行配平 , 剑柄的尾部装有可以被用于钝击的配重球 。 全剑的重量在1.5公斤左右 , 当然也有3公斤的重型版本 。
尽管在刚出现时就被赋予的“杂种剑”得蔑称 , 但不可否认的是 , 手半剑的出现有效填补了单手剑和双手大剑之间的空白 , 并迅速提升了传统使用短剑和阔剑的人员的战斗力 。 这也让许多双手大剑士抛弃了原本笨重的巨剑 , 转而使用更为轻便的手半剑 。 一些研究者甚至给手半剑了一个“集阔剑的轻便 , 骑士剑的突刺 , 双手剑的劈砍、斩击 , 长剑的经典于一体 , 无论双手还是配盾都能发挥作用 。 一直统治中世纪战场直到中世纪结束”的极高评价 。

任何武器都离不开“架势” , 或者说“套路” 。 绝大多数新式武器在刚刚列装部队时 , 都要面临一个没有对应的使用招式的问题 。 但手半剑并没有这个问题 , 它几乎可以通用所有长短剑的常用招式 , 许多老佣兵只需要几天的练习就能完全掌握它们 , 而手半剑也随着战争和武装人员的流动遍布欧洲 。 不过 , 手半剑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同行的衬托:在黑暗的中世纪 , 坚固而优质的铠甲是并不多见的 , 杂兵大多穿着的都是单层锁子甲和织物甲 , 这些脆弱的铠甲在手半剑的戳刺、钝击与凿击中显得非常脆弱 。 即便在板甲出现后的一段时间里 , 由于加工工艺问题 , 其绝大多数活动区域和铠甲连接区 , 也多需要锁子甲防护 。 力量足够强大的手半剑使用者 , 通过强力挥击 , 直接把对手的关节甲砍穿 , 劈下来一只胳膊的夸张事儿 , 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

▲中世纪搞笑电影的开山鼻祖《巨蟒与圣杯》中 , 亚瑟王靠灵活性的手半剑砍下了双手大剑黑骑士的胳膊
到了15世纪 , 随着东罗马灭亡后的技术扩散 , 以及之后的文艺复兴 , 欧洲的钢铁产能和质量都开始上升 。 许多原本只能打些农具和短兵器的铁匠也可以打造手半剑 , 这让手半剑变得更加易得 , 剑尖、护手和格挡位器的变化也更多 。 从林间小路旁的劫匪 , 到战场上闪耀的将星 , 在到处都有使用手半剑和异形手半剑的武者 。 连黑太子爱德华和圣女贞德也不能免俗 。 从某种意义上说 , 手半剑本就是时代的主角爱用的武器 。

不同阶层的大量使用者 , 不同水平的工匠和材料 , 各种装饰物和特殊格挡器的配置 。 让这一武器几乎出现在13世纪后至资本主义萌芽前 , 整个欧洲的任何人手中 , 都既不会不突兀 , 也不会显得穿帮 。 这让手半剑在中世纪或者类中世纪背景的游戏、电影和动画中都显得非常合理 。

在文艺复兴后期的骑士小说里 , 手半剑就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了 。 这一选择一方面时因为手半剑确实普及 ,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时候的人获取信息能力有限 。 绝大多数小说家对具体武器的使用不太了解 , 也不会像现代的码字佬一样堆叠形容词去描述武器使用动作 。 一种可砍可刺可劈变招多 , 反应抵御艰难时可以用护手格挡 , 反应主角聪明时可以用剑柄和护手凿击强敌护甲的武器 , 那自然是作者们的最优选 。 魔幻作家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在他的《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世界里 , 阿拉贡的宝剑安都瑞尔和甘道夫的配剑格兰瑞就都是手半剑(尽管有些过长) , 而在三部曲电影与游戏中 , 手半剑更是常常出现 , 成为了整部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武器 。

同样醉心于手办剑的还有波兰作家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Andrzej Sapkowski) , 在他创作的《猎魔人》(Wied?min)系列小说里 , 猎魔人往往会携带两把剑 , 一把是用于和人类战斗的手半剑系钢剑 。 另一把则是用于对抗怪物和魔兽的银剑 。 随身携带的大量武器、饱经训练和强化的肉体、拥有无比力量的药剂和掌握大量魔法 , 让他们成为了最专业的危机处理人员 。 这一作品起初在国内读者寥寥 , 但随着《猎魔人》三部曲游戏的发售 , 许多人爱上了萨普科夫斯基所创造的这个世界 。 “拜年剑法”、“刷奶牛”之类的梗也是层出不穷 。 在《猎魔人3:狂猎》里 , 使用手半剑的希里更是成为了许多人的梦中情人 , 当然 , 那把剑在游戏里其实表现得有些中看不中用 , 因为希里使用的是一把钢剑 , 在剧情推进中对抗怪物类敌人时缺乏加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