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印度贫民窟边上长大( 二 )

让巴纳吉最终获得诺奖殊荣的,正是他一直以来致力的扶贫政策实证研究。他小时候生活在加尔各答的一个贫民窟周围,在印度度过了人生的前22年。这一与生俱来的底色,也让巴纳吉的研究带着了浓重的实干主义色彩。

“扶贫实验室”

在《贫穷经济学》问世之前,经济学家对扶贫的看法一直呈两种分歧:一种以美国的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认为,使穷人贫穷的最大因素是贫穷。如果外国援助能够使他们摆脱贫困陷阱,足够坚持地足够久,使他们摆脱阻碍发展的疾病、无知和债务,那么不久之后,他们就能为自己解决问题。

而以美国的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真正的问题不是贫困,而是援助本身,这会形成一种“依赖文化”,这种文化使穷人保持贫穷,让他们无法看到通往富裕的唯一真正的道路——自由市场。

巴纳吉则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更多是出于争论和猜想,而不是经验。扶贫援助的预算往往高达数十亿美元,但真正分析其成果的研究很少。

他和迪弗洛就提出,更好的方法是借鉴制药行业的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援助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在2003年建立了一个扶贫行动实验室,截至2010年,其研究人员在40个国家/地区进行了240多次实验,试图找出真正有效的扶贫方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