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审美机制是以历史积淀的方式,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三 )

“末旦骑竹马”

这种

“骑竹马”

“调阵子”

, 就是当时的程式 , 它带有虚拟的性质 , 但基本上是写实的 。 不难想象 , 这种程式带有很大局限性 , 人物上马和下马以及系马 , 都需要一连串的复杂动作 , 而在表现两军交战时 , 困难就更多了 , 所以很多战争场面只能虚掉 , 而以叙述的方式道出 。 为了克服竹马的局限 , 后来艺人根据变形和会意原则 , 大胆地采用了以鞭代马的虚拟手法 , 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舞蹈的特长和表现力 , 能够表现各种环境中的骑马动作 , 也能表现激战场面 , 而且又富于形象美 。

经过历史的筛选 , 它以程式的方式被肯定下来 。 但是这种程式已不同于竹马时代的程式 , 它是更能体现戏曲的歌舞剧的性质、更能体现写意原则的程式 。 而这时的虚拟也不是过去的那种简单的虚拟 , 它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虚拟 。 不难看出 , 戏曲审美系统也好 , 它的各个子系统也好 , 都是发展的产物 , 它的自组织过程是通过调节来实现的 。 近年来随着现代戏和新编古代戏的发展 , 出现一种新的戏曲审美机制 。 这种新的审美机制与由传统戏所体现的审美机制有所不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