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让英雄先烈说话( 二 )

讲好中国故事,让英雄先烈说话

《军功马》的主创以中戏、军艺等高等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为骨干,年龄上基本属95后的一支年轻而朝气蓬勃的队伍。如何使他们在创作中能够理解和把握住人物,贴近英雄的精神境界,从而成功塑造先烈们的舞台人物形象,是需要有方法和一定过程的。据该剧编导、中央戏剧学院王亚娜教授介绍,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她率领主创人员深入到当地各族百姓日常生活中去,瞻仰伊吾烈士陵园、参观保卫战展室、祭拜“军功马”并沿当年枣骝马送给养上山的路线(县里已经修筑了栈道)攀登到北山主峰的碉堡掩体遗址,感受当年战争中的艰苦与困难。在经历所有这些后,创排戏剧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成了团队成员共同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和坚定信念,崇尚英雄,向先烈致敬的一场行为艺术。

国防大学文化学院(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研究生丁帅,是荣立过二等功的现役军人,他在谈到自己如何塑造《军功马》中吴小牛这一角色时说,“我感觉驯马戏是非常富有挑战的。和自己演对手戏的是一匹由两名壮小伙操纵的木偶马,尽管道具做得极为精致,有着逼真的毛发和高大骏美的身姿,但如何给它赋予活马的温度和灵性是我必须攻克的难题……在排练过程中,我有幸来到新疆哈密市的前山县,这里辽阔宽广的地形为精于骑术的哈萨克族朋友们提供了纵情驰骋的空间。我也正是在此得以接触活生生的骏马。从用手去抚摸它的皮毛,用眼睛与它四目相对交流情感,到纵身一跃跨上马背,我得到了太多太多鲜活的感受,学习到了如何牵拉缰绳控制马头,如何用“吁”和“驾”等语气词与其沟通,如何让身体适应骏马奔驰时的颠簸……当我再次回到舞台时,运用这些肢体记忆,加上情感借鉴的方法,我眼前这匹军功马木偶活了过来,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鼻息和眼睛里流动的情绪,我们一起训练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运送给养的任务,真正实现了人与马合为一体的默契表演,展现了一幕幕生动的、热情的、澎湃的战斗场景。通过这次锻炼,不仅提高了演技,也切实让红色血脉在体内滚烫流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