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不为人知的 B 面( 四 )


"multi_version":false

作者 | 屠敏

从 PC 时代至今 , 众人只知在 CPU、GPU、XPU、制程、工艺等战场中 , 英特尔在与同行硬件芯片制造商们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 且在不断的成长进化中 , 成为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 。 殊不知 , 在「刚硬」的背后 , 英特尔「柔性」的软件早已经做到了全方位的支持与支撑 , 并持续发挥独特的生态价值 , 推动产业合作共赢 。 而对于这一不知人知的 B 面 , 很多人将其称之为英特尔隐形的翅膀 , 虽低调 , 但是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 那么 , 在如今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中 , 一直流淌于英特尔“血液”中的软件基因究竟有何价值?在全新的六大技术支柱战略之下 , 英特尔的软件之路行至何处?在软件生态的建设之中 , 英特尔又在如何深度赋能合作伙伴?接下来 , 在本文中 , 我们将从“英特尔的软件生态与价值”这一探秘活动中 , 带领大家走进英特尔的亚太研发中心 , 揭开英特尔软件的层层面纱 。

英特尔在中国的 34 年 作为一家见证了半个世纪风雨的硬核企业 , 秉承「利用摩尔定律的力量将智能的、连接的设备带给地球上的每个人」使命的英特尔于 1985 年正式进入中国; 1993 年 , 在上海漕河泾成立的“英特尔中国架构开发实验室” , 彼时其主要以软件为主营业务 。 2005 年 , 该实验室升级 , 即为如今坐落于上海紫竹紫竹科技园区的“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 2003 年 , 英特尔在成都建立封装测试工厂 , 并在 2014 年进一步投资引入高端测试技术(ATT); 2007 年 , 英特尔大连工厂破土动工 , 并在 2015 年升级为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制造工厂; …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总经理卢炬 在历经 34 年打磨沉淀中 , 英特尔在国内业务拥有涵盖云计算、服务器设计、虚拟化技术、大数据、深度学习、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固件、视频技术等方面的一级工程研发人才 。 在研发层面 ,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总经理卢炬表示 , 现在的计算架构已经从 CPU 时代往 XPU 方向发展 。 这意味着 , 原来比较流行的 CPU(向量计算)向 GPU(矢量计算)、AI(矩阵计算)和 FPGA(空间计算)发展 。 而这也可以从英特尔亚太研发的软件布局中可见一斑 。 无论是在 CPU、GPU、AI、FPGA 等硬件基础上 , 还是在BIOS 和 Firmware、操作系统、虚拟化技术、Orchestration、Middleware、Framework 等层面 , 英特尔在软件领域的探索超乎外界想象 。 这一点 , 我们也从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开源首席科学家冯晓焰在活动现场所做的分享中得到了证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