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加工不想看人脸色,转内销赔1亿多,靠“旺旺”撕掉“败家子”标签( 八 )

1992年 , 35岁的蔡衍明生意已经相当成功 , 为了扩大市场 , 他把目标投向了大陆 , 介于之前赊账的教训 , 蔡衍明坚持自己的原则:“款到发货 。 ”

1994年后 ,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 , 两百多家食品厂加入“米果大战” , 激烈的竞争使米果价格由最初的1公斤50元降至30元 。

面对危机 , 蔡衍明推出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 , 并一口气将自家产品骤降到1公斤5元 , 狠辣令人咂舌 。

他说 , “除根之后 , 才好做” 。

敢拼:非常中国的旺 , 身影出现在各个行业领域

1996年 , 蔡衍明将旺旺挂牌在新加坡上市 , 但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 , 在高盛等投行的建议下 , 蔡衍明决定转投港交所 。

200天 , 从新加坡退市再在香港上市 。 这一回 , 蔡衍明不仅让外界体验到了他的决策之大胆 , 还看到了其行动之迅速 。

蔡衍明的敢斗也表现到了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 , “旺旺大酒店”、“旺旺医院”......产业跨度大到令人吃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