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线下地推风波,水滴筹冤吗?( 八 )

惟愿水滴筹不忘初心

不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 , 在做的都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 。 其实 , 做好公益比做好商业更难一些 。 一方面 , 大众是允许商业品牌犯错的 , 但公益平台信任就是生命线 , 一丝一毫的差池可能都会摧毁多年来建立的信任 , 比如2016年 , “罗一笑”事件就造成了公众信任的裂痕 , 互联网求助行业发展都遭遇瓶颈;另一方面 , 很多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做公益的不应该赚钱 , 不应该跟商业扯到一起 , 这也是一些人不理解水滴这类平台的原因 。

实际上 , 很多人都忽视了一点:只有与商业结合的公益慈善才是真正可持续的 。 阿里巴巴在互联网巨头中公益做得比较好 , 马云曾说:“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是做公益最好的办法 , 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则认为 , 有了商业逻辑推动 , 才能最大化助力公益 。 “公益向右是讲效率 , 商业向左则讲责任 。 中间地带就是用公益手段做商业 , 或者用商业手段做公益 , 你中有我 , 我中有你 , 目的就是解决社会问题 。 ”

个中原因很容易理解:只有商业化 , 公益才可持续 , 才能做得更好、更大 , 才能让更多人受益 。 商业化不等于赚钱 , 而是要建立公司化运作体系、市场化经营手段甚至资本化发展路径 , 举几个例子:诺贝尔奖金以及各种慈善基金 , 往往会去做各种投资 , 如果存在银行很快就发完了;奥运会这样的具有社会公益价值的体育活动 , 则是通过商业化的赛事运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企业家不再将公益慈善等同于“捐款捐物” , 而是用商业化的手段去做公益 , 让世界更美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