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摧毁与重塑中国的电影生态(25)

\n

这种融合背后 , 可以发现这些年真正助推电影产业变化的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三个字 , 而是他们背后快速革新的技术和成规模的资金 , 这二者共同指向的都是更高的生产效率 。 这种动机之下 , 不难理解为何是互联网资金在过去几年主推着影视行业的变革:

\n

“中国电影产业现在还是很初级的阶段 , 其实它也正在遵循着行业发展的规律在进行发展演变 。 电影产业过去和现在走过的很多路美国都走过 , 无论是低票价补贴吸引观众 , 还是工业化的提升 。 不同的是 , 在中国的电影产业 , 过去主要是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的资金在驱动这些变化 , 这可以说是一种偶然 , 恰恰也是中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在过去几年的必然 。 ”王义之说道 。

\n

回到2014年的上海电影节 , 于东的一句“以后的电影企业 , 都要给BAT打工”引起圈内一片哗然 。 之后几年的BAT咄咄逼人 , 几乎买遍了电影产业的上中下游——上游碰壁之后 , 他们又开始放低姿态 , 去学习这个行业的规律 , 阿里影业也不再表现高调 , 这几年高层对外的口径都是“我们在给传统影视行业打工 。 ”

\n

这两年我们看到更多的也是交互 , 而不是替代 。 90%的消费者都选择在线上购票 , 但是线下的场景服务也在极力竞争拉回客户;很多传统发行公司因为业绩不佳团队缩减 , 互联网公司现在却都具备成规模的发行团队 , 无论是猫眼、淘票票 , 还是爱奇艺、腾讯影业 , 发行团队规模现在都是百人级别 , 腾讯影业的线下发行团队已经在大数据支撑下参与过等《影》《流浪地球》的发行工作;数据已经渗入到这个行业的方方面面 , 尽管并不成熟 , 但是无论上游制片、中游宣发还是下游影院 , 都需要数据先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