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一边倒的声音都无益于问题解决( 二 )

先是一边倒批判华为、后是一边倒替华为站台 , 公众舆论发酵到高潮打了自己“耳光” , 且不说究竟有没有人们认为的“西方敌对势力渗透” 。 不过 , 有个道理可以看得很明白 。 即起码有一种情绪在裹挟和推动舆论失控、失去理智 , 由而出现了跟风、偏激与盲目 , 导致舆论在内部之间进行内讧与消耗 , 这是舆论不成熟、不理性付出的代价 。 不过话说回来 , 华为“251事件”发端到反转 , 至少可以读出两点舆论现象的闪光之处:一是公众舆论传播具有了后天形成的自我免疫力 , 从之前全盘否定华为的做派 , 再到替华为考虑 , 以更加宏大与全局的眼光思考问题 , 自发引导舆论朝向辩证维度进军 , 远远超出了利益博弈的狭隘意识 。

二是社会舆论的高度自由正在或已然成形 , 下至维护诸如李洪元劳动者权益、为其发声 , 上至考量诸如华为民企大咖与国民经济关联的景深、推倒重来 , 皆是自由言论的表达与叙述 。 “灯不挑不亮 , 话不辩不明” 。 至此 , 华为“251事件”尽管出现了反转与涌动 , 但事件本身的问题却被一笔带过 。 有必要对整个链条进行精准剖析 , 方能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 为舆论正确发声以及今后遇到类似事件提供价值导向 , 至少但愿“一边倒的声音”不应成为舆论场上的主打形式 , 到最后伤害的还是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与主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