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一号20周年|戚发轫:一生难忘神舟情( 七 )

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 , 当时的情况是“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 拿手术刀不如拿杀猪刀” , 当时搞技术既不光荣也不实惠 , 载人航天工程举步维艰 。

“咱们中关村很开放 , 很多年轻人出国了 , 下海了 , 到民企去了 , 到外企去了 。 我心里也很舍不得 , 又留不住人家 。 但这个时候国家需要 , 中国人几百年想上天的任务国家叫我们干了 , 得有一部分人不走、留下来 。 ”一批胸怀报国志的人才选择留下来 , 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

到了2003年 , “神五”要上天了 , 全国上百个单位要提供配套产品到航天城 , 但遇上了“非典” 。 戚发轫直言自己当时的做法“很残酷”“很不人道” 。

“我就说了 , 凡是进了航天城 , 我管吃管住 , 但谁也不能回家 。 外地的不能离开北京 , 北京的也不能回家 。 就是这样 , 我们坚持了两三个月 , 把所有的测试完成了 。 国家特殊需要的时候 , 要有这么一个特殊措施 。 ”

曾经有德国人问过戚发轫 , 中国人一年能实现发射两艘飞船 , 是有什么好办法?戚发轫开玩笑道:”第一 , 我们有保密规定 , 我不能告诉你;第二 , 就算我告诉你 , 你们德国人也做不到 。 ”德国人不相信 , 凭什么德国人做不到?戚发轫说:“我知道你们星期一、星期五绝对不做精密的、重要的工作——星期五就在计划第二天怎么玩了 , 注意力不集中;星期一呢 , 心还沉浸在回忆中还没收回来呢!而我们是白天干 , 晚上干 , 星期六干 , 星期天也干 , 过节过年还干!我们中国人凭什么干得又快又好?就凭这么点精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