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闪电战打成消耗战,烧钱的故事可能就讲不通了( 二 )

不过在近年 , 即便是连年亏损的京东 , 也开始加速了盈利的进程 , 2017年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更是设立了“净利润必须进入(全球前500强的)TOP10”的目标 。 同年 , 在京东集团还无法盈利的业务 , 诸如如京东物流就被拆分为一家独立公司 , 并开始加速面向开放市场的物流服务 。 因此在当年通过会计准则的调整 , 京东也实现了净利润为正数 。

从原来的“大胆烧钱”到如今“加速盈利” , 发生在京东身上的经历 , 其实折射的是整个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趋势 。 例如曾经被称作“资本宠儿”的共享单车头部企业摩拜和ofo , 两家在2016年至2017年期间竞争最为激烈的时候 , 各种免费甚至发红包吸引用户的方式层出不穷;而在直播领域正处风口的时候 , 各平台间天价挖角头部主播也一度成为行业的“常态” 。

而顺应当时电商巨头“智慧零售”出现的“新零售” , 同样也有着疯狂的“青春” 。 从集装箱样式的“无人便利店” , 到货架+付款码的“无人货架” , 都纷纷标榜自己是“新零售”的一份子 。 但因为经营模式相对简单导致竞争者众多 , 为了与同行拉开距离各家则是纷纷开启烧钱争夺网点的动作 。 据三湘都市报此前报道中的采访内容显示 , “2017年夏天无人货架刚进入长沙时 , 同时有3家品牌反复致电请求入驻 。 为了争夺点位 , 对方甚至拿出600元作为‘好处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