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走在新长征路上( 七 )

震怒的张瑞敏立即开会研究解决办法 , 不少干部提出:出问题的冰箱可以便宜处理 , 或者作为福利分发给厂内员工 。 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 , 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 。 ”张瑞敏提出 , 将问题冰箱全部销毁 。

在那个时代 , 物质资源还相当紧缺 , 就算“次品”也要凭票购买 , 厂里甚至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 。 而一台冰箱的售价是800元 , 相当于一个职工两年的收入 , 如此销毁处理 , 连当时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 但张瑞敏坚持观点:“如果放行这些产品 , 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最终 , 76台问题冰箱被砸毁 。

事实证明 , 海尔严抓质量的思路走对了 。 两年后 , 海尔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招标中一举战胜十多个国家的冰箱产品 。 再过一年后 , 海尔捧回了国内电冰箱行业第一枚国家优质产品金奖 。 而当初那把大锤作为改革开放的时代见证 , 已经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为国家文物 , 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

狠抓质量是海尔崛起的第一步 。 在之后时代的发展变迁中 , 海尔表现出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九十年代的重组潮中 , 海尔坚持多元化发展思路 , 先后兼并十八家企业 , 为后来的家电产品矩阵打下基础;加入WTO后 , 海尔在出海潮中坚持“先难后易” , 先到发达国家进攻高端市场 , 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