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我看来,KPI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减法”,即针对某一个职位或者某一类任务设定一个初始的达标数量或标准,如果在考核周期内没有达到标准,那么在最终得分上会进行相应的扣除,影响最后的绩效结果。这样的“减法”看似公平,也看似能促进每一个人的进步,但其实在实践中往往与其本意背道而驰,反而会唤起人性中最深层次的自私邪念。毕竟,KPI的考核结果将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所有的行为都会围绕着“达标”而进行,哪怕是在一定程度上违背自己的初心,违背一些底线。
文章插图
假如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要强行将KPI应用于知识分享上,那其实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
- 指标定得太松的话,所有人都能非常简单地完成,这毫无意义,并会对知识管理工作带来长期的损害;
- 指标定得太紧的话,各种现象就会萌生,各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伎俩就会出现,比如分享一些不痛不痒的知识,或者分享知识的冰山一角。
推荐阅读
- 不法分子|疫情当前,防范电诈要牢记!
- 赛道|千亿「设计协作」SaaS赛道,何时冲出一个中国版Figma?
- 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合规管理机制 培育合规文化 防范合规风险
- 腾讯|流量稀缺,协作工具产品如何实现用户增长
- 无穷|防范协作孤岛化(17):知识裂变
- 孤岛化|防范协作孤岛化(13):知识分享意愿
- 员工|防范协作孤岛化(4):目标对齐和激励
- 文档|防范协作孤岛化(6):数据流
- 孤岛化|防范协作孤岛化(3):组织架构和文化
- 团队|微软发布了个“圈”,官方详解Microsoft Loop全新协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