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导语:运营做了这么多年,可还是没有找到真正的方法;遇到的问题有很多,却不能够很好地归类。我们在运营中出现了什么问题,该如何解决?作者用了两年时间,深入挖掘底层逻辑,得以解决更多同类事情,分享给你。
文章插图
一、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对运营的理解问题,另一类是运营从业者自身的困惑,简单说就是外部和内部。
1. 外部:协作方和上级作为工作中接触和依赖最多的角色,大部分协作方和上级对运营的理解是不够的,这样就会带来协作不顺畅,得不到上级舒服一点的支持,生存状态比较艰辛。
说直接点,目前很多公司就是把产品和技术做不了的事扔给运营,说好听点查漏补缺,说难听点脏活累活。
- 回想了一下我自己这几年待过的公司,会接收到这样的问题:
- 产品说:这个功能明天上线,运营可以拉个群让用户用一下;(注意,是明天上线)
- 算法说:算法的事你们不用管,维护好用户就行了。哦对了,挑出一批优质的内容出来吧,做A/B实验需要;
没错,这些具体的事都是运营需要做的,但整体的协作性太差了,完全没发挥出运营的价值。脏活累活肯定要干,但比例要控制,也要深度参与到项目中。从这些日常沟通中发现,各角色之间的协作很差,不是那种互相依赖的链条关系,而是「运营收垃圾,大家扔垃圾」的关系。
如果公司整个大环境是这样,也就是被扔的垃圾太多了,运营团队就很难喘过气,即使专业能力再强也没用。而且这种不健康的环境,也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几轮离职再招人后,团队业务水平肯定就持续下降了。
2. 内部:运营从业者运营从业者自身的问题有两类,核心都是焦虑带来的,但实际上大可不必。
第一是被上面讲到的不健康环境影响,长期被扔垃圾感受很不好,认为自己没成长,虚度二十多岁这样的青春了,那么到了30岁或者35岁,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个职业值不值得做下去呢?所以开始焦虑;
第二是运营从业者自己也搞不清运营是什么,没有比较系统和深刻的认识。书上和网上虽有定义和概念,但各式各样的也不知道谁是对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经验总结,不一定站得住脚。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怎么才能不这样混沌下去?想不清楚,所以开始焦虑。
为什么说这样的焦虑大可不必?因为焦虑只是感受,是会受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比如别人晋升但你没有、其他公司裁掉运营但你们还悬而未决;同时,也是因为人类「求安全感」的本能所致,不安全感会促使人类去追求去进步,而安全感只是会发生在一时,拿到后很快就消失了。
所以这样的焦虑是正常的,不是只有某个行业某个职业才有,也不是只有25岁或30岁的人才有,而是现代人类社会共通的。
二、问题的核心原因是没有共识上述问题只是表象,核心原因是各角色对运营的定位、职责和价值是没有共识的。没有理论根基,只是个人经验的总结。
个人经验是相对片面的,只适用于某几种应用场景,不能比较全面的解释现象和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不能证伪,不是科学的分析方法。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也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当然无法达成共识。
既然个人经验是没办法解决问题的,那么还有什么其他选项吗?
从人类知识的概念来说,包括常识、经验、科学、宗教、神话等几类。注,这个概念出自奥地利哲学家、学术理论家波普尔,就是他提出了科学是可被证伪的观点。
推荐阅读
- 王饱饱|新消费时代,品牌增长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
- 视频|视频号就是微信的未来
- 网易云音乐|年度账单:背后的6条底层思考
- 消费品牌|投完100个抖音全案之后,我总结了消费品牌增长的六个底层逻辑
- 聊天框|微信重磅升级!新功能也太好用了
- 商用密码|《安全419编辑推荐2021年优秀网络安全厂商》商用密码应用篇
- 沉浸式|腾讯吴运声:“元宇宙”没有外界想得这么热,将聚焦底层技术
- 亚马逊店铺|两年涌入千亿资金,亚马逊店铺收购或只是一场资本游戏|36氪新风向
- 机床|每年投入超亿元,坚守9年研发底层技术,如今这家公司将家居元宇宙变为现实
- 纵向|"专精特新"企业想成功,底层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