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数字遗产:死后再“社死”一次( 二 )
文章插图
至于为什么人们执意要清除数字遗产,人生删除事务所给出了一个答案:
社会总是期望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格,表里如一。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如意的时刻,也有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难以启齿、不便分享的事情,往往都被隐藏在电子设备里:
- 在公众面前闪闪发光的优质偶像,翻开他们的聊天记录,或许也能找到偷税漏税、出轨嫖娼的证据;
- 朋友圈里的你,可能是个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微博小号中的你,却可能每天都在吐槽领导、释放戾气。
要知道,这类人最想瞒住的一批人,往往就是身边的人(朋友、亲人);而这一批人,偏偏又最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遗产继承人。
换作是你,你会愿意让他们继承你的数字遗产吗?

文章插图
二、支持数字遗产的人,都在想些什么一个事实是,尽管还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少人已经对数字遗产持开放态度:
早在2012年,南都周刊的一项调查结果就显示:有52.19%的人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数字遗产。
而2021年发布的《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越来越多人将微信、QQ、游戏账号等条目列入遗嘱,有21.35%的90后希望自己的数字遗产能被继承。
三、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支持”继承数字遗产我们不妨从几个经典案例说起:
- 2004年,美国男子艾斯沃斯在伊拉克执行任务时不幸身亡,他的父母希望能进入儿子的雅虎邮箱,以保留与儿子相关的回忆。因为被雅虎公司拒绝,他们将后者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的判决为:不提供密码,但会将邮件内容刻录在一张光盘上,送给当事人的父母;
- 2011年,中国辽宁的王女士,因为丈夫在一场车祸中不幸丧生,希望腾讯能提供丈夫的QQ密码,以从中获取与两人相关的信件和照片留念。但腾讯方的回应是,要拿到密码,只能通过“找回被盗号码”的方式进行操作。

文章插图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字遗产存在的必要性和争议性:
- 对艾斯沃斯的父母和王女士来说,逝者留下的数字遗产,为他们提供了追思的渠道:不论是亲人的合照,还是往来邮件,都可以成为后人的一种寄托——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是仅三天可见,试想一下,一旦你死了,亲人哪怕想从朋友圈中寻找回忆,也将成为一种奢望;
- 另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互联网企业每年光是储存用户信息,都需要花费极大的运营成本,所以如果一个社交账户长期处于无人使用的状态,就会面临被注销的结局。
但数字遗产,也不是这么一两句话就能让人继承的。
如果仔细阅读过各大平台的用户条款,你就会发现,用户实际上拥有的,是社交软件的使用权,而所有权在公司手上。
“未经我司许可,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账号”——能不能让人继承你的数字遗产,你说了不算;
与此同时,你应该也留意到,各大平台都与用户签订了“隐私保护”条款。
因此,平台是有法律责任和义务保障用户个人隐私的,而一旦允许他人继承数字遗产,就意味着平台将用户隐私交给他人,首先就违背了通信秘密保护原则。
同时,这也意味着平台需要负责审核继承人的真实身份、明确他们可使用的遗产范围,这不仅要消耗大量的技术与人工成本,还得承担审查过失可能导致的民事损害赔偿风险。
推荐阅读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建设|日照:建设数字社会 让生活更美好
- 商贸|衢江:聚焦三大数字场景打造数字生活新服务样板县
- 程序|安徽博物院支付宝小程序上线 数字化成文物保护传承新路径
- 场景|全面开花 潜力巨大!数字人民币渐行渐近
- 平湖市|嘉兴市平湖市
- 数字|第三方支付下半场:混战转共生
- 数字人民币 App 现已支持拉起支付
- 报告解读|后疫情时代,企业如何跨越数字分水岭?工信部给出7大建议 | 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