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李祎:李恪之后的宗室贤王能征惯战定契丹

【名将李祎:李恪之后的宗室贤王能征惯战定契丹】李祎(?-743年) , 唐朝宗室、名将 , 神武军的创建者 , 唐太宗李世民曾孙 , 吴王李恪之孙 , 张掖郡王李琨之子 。
少年有志 , 历任诸州刺史 , 治理有方;进而执掌帅印 , 战功卓著 。729年(开元十七年)石堡城一役大破吐蕃 , 促成两国数年之间无交兵的和平局面 , 并以军功恩泽先人;732年(开元二十年) , 抱白山之战大破奚和契丹 , 俘虏敌酋 , 驱逐叛逆 。
743年(天宝二年) , 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 , 李祎任太子太师时患病 , 后死于官任之上 , 终年八十余岁 。他去世后 , 唐玄宗痛惜良久 。
友谦封爵
李祎少年就很有志向 , 对母亲非常孝顺 , 与家人相处的也很和睦 , 抚养弟弟李袛以友爱而著称于世 。710年(景龙四年) , 李祎任太子仆 , 兼徐州(治彭城 , 今江苏徐州市)别驾 , 加授银青光禄大夫 。本来作为长子 , 李祎应该继承爵位 , 但是李祎坚持让给自己的弟弟李袛 , 唐中宗非常赞赏他的品性 , 因此特别封他为嗣江王作为嘉奖 , 以承袭唐太宗十一子李嚣的爵位 。
710年(景云元年) , 李祎出任德州(治安德 , 今山东陵县)刺史 , 此后又调任蔡(治汝阳 , 今河南汝南)、衢(治信安 , 今浙江衢县)等州刺史。
初掌军权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 , 李祎多次担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庆县)、濮(治鄄城 , 今山东鄄城东北)等州刺史 。由于李祎为官清廉 , 治理严办 , 不论官员还是百姓敬畏且信服他 , 因此被朝廷日渐重用 , 被调任京城为光禄卿 , 随后又调任将作大匠 , 后因母亲去世辞官丁忧 。丧期未满被复起为瀛洲刺史 , 李祎上表坚决请求服满三年之丧 , 得到准许 。724年(开元十二年) , 唐玄宗改封其为信安郡王。
727年(开元十五年) , 丁忧期满复出 , 官拜左金吾卫大将军 , 开始掌握军权 。
从713年(开元元年)起 , 吐蕃连续进犯唐蕃边境 。727年(开元十五年)闰九月 , 吐蕃与东突厥连兵入寇 , 河西、陇右节度使王君某被回纥瀚海司马护输余众所杀 , 使河、陇震动 。鉴于河陇一带形势危急 , 唐玄宗决定派遣得力的官员前去镇守 。十月十三日 , 唐玄宗任命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 兼摄御史大夫 。又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 。萧嵩又将刑部员外郎裴宽引为判官 , 与原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 , 这才使河、陇地区的人心才逐渐安定下来。不久 , 李祎迁礼部尚书 , 仍继续担任朔方军节度使。
唐蕃战争
唐玄宗继位前 , 唐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屡吃败仗 , 尤其是河陇战场 , 不占任何优势 。后来唐军依托一系列坚固据点——军镇 , 相对集中兵力 , 实行机动防御 , 并伺机反攻 , 逐步扩大了控制区域 。吐蕃则以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东南黄河曲流处)为后勤基地 , 不断攻掠河陇一带 。此后 , 经多年战 , 唐巩固了河陇一带的防务 , 加上国力的不断增强 , 唐玄宗决定采取军事行动 , 对吐蕃主动发起进攻 。
起初 , 吐蕃军占领唐朝辖地——鄯州鄯城县以西的石堡城(又称铁刃城 , 在今青海湟源西南)后 , 即派重兵把守 , 并以此为前沿阵地 , 屡屡出兵 , 攻扰唐河西、陇右等地区 。唐朝视其为心腹之患 , 决定攻取这一战略要地 。729年(开元十七年)三月 , 唐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共议攻城大计 。但诸将均认为:“这个城池占据险要 , 又被吐蕃所重视 , 大军深入 , 敌人必会全力据守 。战事如果不能胜利 , 退败会狼狈” , 主张“不如按军不动持重 , 根君形式发展再决定” 。但李祎则认为 , 石堡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必须尽快夺回 , 他说道:“为人臣子的节操 , 怎么能害怕艰险?如果必须寡不敌众的后果 , 吾将以死报效 。对国家有利 , 这个身体有什么可惜的?”
决定做出后 , 李祎又认真研究了攻城战术 。因为石堡城依山而建 , 易守难攻 , 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 , 如果采取强攻 , 将顿兵坚城之下 , 即使攻克 , 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于是李祎大胆地决定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 , 偷袭石堡城 , 以求出其不意 , 速战速决 。一切准备就绪 , 李祎亲率大军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 , 吐蕃守城官兵果然措手不及 , 伤亡甚众 。二十四日 , 唐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地攻克了石堡城 , 缴获粮储器械非常多 。随后李祎留兵据守要害 , 令吐蕃军无法前进 。自此 , 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 , 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 , 拓境达千余里 。唐玄宗闻讯大喜 , 下令改石堡城为振武军。
石堡成一役 , 李祎力排众议 , 坚持出兵 , 又出敌不意 , 远距离奔袭 , 攻其不备 , 夺取重镇 ,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这一战同时沉重打击了吐蕃 , 由于连战连败 , 吐蕃国内哗然 , 只好再次派遣使者求和请婚 , 远嫁吐蕃的金城公主也从中斡旋 。唐玄宗这才应吐蕃请求 , 送与诗书 。729年(开元十七年) , 因为李祎有此军功 , 唐玄宗追封他的父亲李琨为工部尚书 , 追封赠吴王 。730年(开元十八年) , 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 , 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通市贸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 , 唐蕃两在赤岭树碑纪念 , 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 。一直到737年(开元二十五年) , 两国数年之间无没有交兵 , 李祎可谓功不可抹 。
李祎军功显赫 , 且担任朔方节度使的要职 , 手握实权 。时任宰相的宇文融害怕李祎拥有的权利 , 又担心他对唐玄宗日益增长的影响 , 同时还可能防备他会加强萧嵩的政治地位而对己不利 。因此 , 他安排御史李寅弹劾李祎 , 被李祎悄悄得知 , 李祎于是通过玉真公主和高力士上奏唐玄宗 。当李寅后来将弹劾状呈上时 , 唐玄宗怒加驳斥 , 李祎未受非难 , 宇文融反而被贬为汝州(治梁县 , 今河南临汝)刺史 , 此时他担任宰相只有一百天。
唐契战争
河陇一带的形势得到缓解后 , 东北的的形势却变得紧张起来 。724年(开元十二年)时 , 契丹王李郁于卒 , 弟李吐于继位 。
李吐于与大臣可突于互相猜忌 。725年(开元十三年) , 李吐于投奔唐朝 , 不敢返回 , 唐玄宗封其为辽阳王 , 留他在京城宿卫 。可突于于是立前任契丹首领李尽忠之弟李邵固为主 。唐玄宗为全力对付吐蕃 , 只好答应他的请求 , 封李邵固为广化王 , 奚王苏鲁为奉诚王 。730年(开元十八年) , 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于入贡 , 同平章事李元纮对他无礼 , 使可突于不满而归 。五月二十六日 , 可突于杀害李邵固 , 立屈烈为主 , 率其部众并胁迫奚部众人背叛唐朝投降突厥 , 奚王李鲁苏及其妻子韦氏、李邵固的妻子陈氏都投奔唐朝 。
唐玄宗闻讯 , 立即下制 , 令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事赵含章率部征讨 , 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河北等分道招募勇士 。六月二十三日 , 玄宗又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即后来的肃宗李亨)遥领河北道行军元帅 , 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元帅 , 率程伯献、张文俨、宋之悌、李东蒙、赵万功、郭英杰等十八总管继讨奚与契丹叛乱部众 , 后因故未能成行 。
732年(开元二十年)正月十一日 , 唐玄宗以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 , 将其由西北调至东北 , 率兵进击奚、契丹 。二十八日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 。三月 , 李祎率裴耀卿、赵含章等分道进攻 , 含章军先与奚、契丹兵相遇 , 奚、契丹望风遁去 。这时 , 平卢先锋将乌承玼对赵含章说:“奚、契丹 , 都是很厉害的敌人 。前日离开 , 不是因为害怕我 , 而是要引诱我 , 应该按兵不动以观其变 。”但赵含章却执意不纳 , 仍率部追赶 , 遂与契丹和奚众在抱白山(似为白狼山 , 或白鹿山 , 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境)展开激战 。可突于率伏兵一齐杀出 , 唐军大败 。恰好乌承呲率本部兵马从西面向契丹发动突然袭击 , 契丹与奚众抵挡不住 , 遂向后逃走 。二十六日 , 李祎率唐军主力赶到 , 奋勇追击 , 大破奚、契丹 , 俘斩甚众 。可突于率残部远逃 , 其余众流窜山谷;奚酋李诗琐高率5000余帐投降 , 李祎凯旋而归。唐玄宗封投降的契丹李诗琐高爵位归义王 , 并将虽他一起投降的部落五千人安置在幽州归义县(今北京房山东南)并重设县置  , 李诗琐高同时被任命为义州都督 。
抱白山之战 , 在唐军初战失利的情况下 , 李祎及时率主力赶到 , 并果断展开追击 , 终大破奚、契丹 , 给其以沉重打击 。四月的夏天壬辰日 , 李祎因功加开府仪同三司  , 兼关内支度、营田等使 , 兼采访处置使 , 增加领导泾、原等十二州 , 并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因此而得到官职。
功勋晚年
由于李祎功绩卓著 , 屡遭他人嫉妒 , 很多战功朝廷都不知道 , 所以赏赐不能与其功勋相称 , 非常可惜 。734年(开元二十二年) , 李祎迁兵部尚书 , 朔方节度大使 。这一年 , 李祎曾因为国家用度不足请求放任私铸 , 被仓部郎中韦伯阳认为不妥而搁置意见  , 或因此受到牵连 , 被贬为衢州刺史 。此后又出任滑(治白马 , 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怀(治河内 , 今河南沁阳)二州刺史。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六月 , 李祎拜太子少师 , 以年老致仕 。743年(天宝二年) , 迁太子太师;当年十月初三(公元743年10月24日) , 李祎时任太子太师因病去世 , 终年八十余岁 。唐玄宗闻讯痛惜良久  , 追赠太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