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 鼻疗方治顽固头痛
顽固头痛类似西医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或三叉神经痛 。病因复杂 , 若以表里分 , 有外感、内伤之别;以虚实论 , 有正虚、邪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以部位言 , 有巅顶、前后、两侧之殊 。盖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 , 凡手足之阳经均上循头面 , 足厥阴上会巅顶 , 故五脏精华之血 , 六腑清阳之气 , 皆上会于此 。脑颅内外畅通 , 则神清志爽 。若外邪入侵 , 头部经络受阻 , 则气机阻滞 , 气血运行不畅 , 清浊相干 , 即发头痛或周期性头痛 。究其病因 , 多与风邪上窜 , 久病络瘀 , 加之夹痰、夹湿有关 。吾师朱良春治顽固头痛擅用鼻疗 , 配合小方、简方内服 , 兹选析如下:
偏头痛用鼻疗方
虚实寒瘀配小方
朱师指出 , 鼻药疗法其奏效机理乃据《灵枢》“十二经脉 , 三百六十五络 , 其血气皆上于面 , 而走空窍 ,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之理 , 故可借其内在经络之联系 , 以达到调其气血 , 和其营卫 , 平其偏胜 , 开其痹塞 , 使病邪得以驱除 。朱师自拟鼻疗法加小方、单方内服 , 应手取效 。如治疗瘀血偏头痛患者郑姓少妇 , 左侧偏头痛两年 , 每发于经前 , 先自太阳穴刺痛 , 严重时连及眼睑并前额 , 痛时恶心呕吐 , 刺痛每发均持续半天 , 痛后头昏乏力 。伴有行经少腹刺痛 , 经色暗红有血块 , 西药治疗半年无效 , 转中医治疗 , 中西药合用半年 , 疗效仍不显 。就诊时自述发作前胸胁胀闷 , 夜寐不安 , 纳食不香 , 心情紧张 , 少腹胀痛不可忍 , 舌暗红 , 舌边有瘀斑 , 苔白脉细涩 , 证属肝郁、气滞、血瘀 。鼻疗药用生硫黄(研粉) 5克 , 川芎粉3克 , 用葱根汁调成软膏 , 取黄豆大用纱布包塞右侧鼻孔 , 再投当归补血汤(生黄芪30克 , 当归15克)加制香附50克水煎服 , 一剂即经畅少腹痛减 , 头刺痛大减 , 再服两剂合鼻疗 , 诸症全除 , 追访两年无复发 。
朱师指出:“治疗肝郁气滞血瘀病证 , 在疏肝理气的同时 , 应配合养肝血健脾气之法 , 方有相得益彰之效 。”盖一味香附即有疏肝郁、行气滞、通血瘀之效 , 助以黄芪健脾气 , 当归补肝血 , 配合鼻疗 , 有标本同治之妙 。体实邪实 , 勿愁香附剂量之大 , 量大药专力峻 , 才能解急痛 。《本草正义》云:“香附 , 辛味甚烈 , 香气颇浓……凡辛温气药 , 飚举有余 , 最易耗散元气 , 引动肝肾之阳 , 且多燥烈 , 则又伤阴 。惟此物虽含温和流动作用 , 而物质既坚 , 则虽善走而亦能守 , 不燥不散 , 皆其特异之性 , 故可频用而无流弊 。”医之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也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 , 博采众方” , 观伤寒金匮之小方大多是当时久在民间流传的效方 。朱师历年来非常注重搜集久在民间流行之方药 , 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加以验证 , 颇有实效 。生硫黄系天然矿产 , 性燥而烈 , 既热又宣 , 行速力大 , 温里通经 , 彻上彻下 , 彻内彻外 , 无所不到 。但微量用于鼻疗 , 乃借其大辛大热 , 循经鼓荡正气 , 又借其冲动之力驱除病邪 , 故硫黄用于鼻疗 , 对寒瘀虚实均有确切的疗效 。本非去风而能去风 , 本非除湿而能除湿 , 治疗顽固头痛之奥秘亦在于此 。
笔者仿朱师之法而广其用 , 历年来治疗血虚、血瘀、风痰、寒阻之偏头痛均获著效 。曾治缪姓妇 , 刚过更年期 , 左侧头部胀痛反复发作3年 , 加重半年 , 平时多因劳累或思虚过度诱发 。痛甚时连及巅顶、前额 , 且有恶心呕清水等象 。西药治疗无效 , 中药曾服过“散偏汤”、“清上蠲痹汤”、“清空膏”等加减均未效 。就诊时值孟冬 , 因劳累发作头涨痛 , 症如上述 , 伴头昏乏力 , 心悸气短 , 纳谷不香 , 面白无华 , 唇舌色淡 , 薄白苔 , 脉象虚涩 。证属血虚络瘀头痛 。笔者仿朱师内外合治法 , 药用生硫黄粉6克 , 北细辛粉3克 , 用食醋调成软膏 , 取黄豆稍大一块纱布包 , 塞右鼻孔(右痛塞左) 。另嘱购炙山萸肉45克 , 分3天6次嚼服 , 枸杞子等量调味 。鼻疗第一天即头痛基本消失 , 诸症大减 , 3天后头痛诸症均无再发 , 嘱停鼻疗 , 继用萸肉、枸杞子嚼服10天 , 后以“人参养营丸”善后 , 追访两年无复发 。张锡纯善用萸肉 , 言其得木气最厚 , 收敛之中兼具条畅之性 , 补肝血 , 熄内风 , 敛元气之功胜过参芪术 , 其性不但补肝 , 而兼能通利气血 。故用山萸肉配合鼻疗治血虚顽固头痛 , 获标本同治之效 。
湿热头痛合鼻疗
大剂土苓简方绕
朱师指出:“因湿热蕴结 , 浊邪害清 , 清窍不利而发头痛 , 如误治延之日久 , 久病入络 , 脉络痹阻 , 则痛 。势甚烈 , 斯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 , 惟有利湿泄热为主 , 合祛风通络始能奏功 。”朱师自拟“土苓蔓菊汤” , 药用土茯苓30~120克 , 蔓荆子、川芎、菊花各10克 , 甘草5克 。笔者仿朱师之法合用鼻疗 , 分消湿热 , 验证临床 , 屡收著效 。曾治孙妇 , 年届不惑 , 头痛宿疾缠绵6年 , 痛无定时 , 痛剧如裂 , 两侧巅顶为甚 , 常有口干 , 苔薄黄腻 , 舌质紫 , 脉象细弦 。辨证为湿热夹瘀 , 阻塞清窍 。拟标本同治 , 内服方药用土茯苓120克 , 川芎、蔓荆子、菊花各10克 , 生甘草5克 。每日一剂水煎服 。另处“六神丸”3瓶 , 研细面 , 瓜蒂散6克 (甜瓜蒂 , 别名苦丁香) , 合二药面于小瓶内 , 用塑料吸管每取少许吹入鼻孔内 , 日数次左右轮吹 , 吹后即流黄水 , 内外合治 , 旬日即愈 。
土茯苓甘淡性平 , 入肝胃两经 , 朱师突破常规 , 使用大剂量治疗湿热蕴结头痛 , 浊瘀痹 (痛风)解激素之毒等症 , 乃取其甘淡健脾、益胃 , 甘淡清利湿浊、分化湿热之效 。盖湿浊得清 , 热无所附 , 毒随浊泄 , 三焦气化复常 , 头部清窍自利 , 经络闭阻自通 , 顽固头痛自愈 。然甘淡之品如用常规量 , 毕竟力薄效微 , 缓不济急 , 朱师深明药理 , 重其所重 , 轻其所轻 , 抓住疾病的本质 , 针对主证而重用主药 , 且以不损正气为标准 , 选标本同治之品 , 如上述案中大剂量制香附、本案之土茯苓 , 均药性平和 , 且有标本同治之功 。
常法不效求变法
顽痛擅用虫药伐
朱师指出:“顽固头痛有用常法治疗久不效者 , 当用虫类药搜剔络中痰瘀 , 始能奏功 。”朱师曾治王男 , 年届而立 , 头痛持续发作3年 , 时为整个头痛 , 时为偏头痛 , 痛剧时 , 捶胸顿足 , 抱头呼号 , 决非去痛片、安定等西药所能缓解 。西医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 中医治疗曾投陈士铎的“散偏汤”、龚廷贤的“清上蠲痹汤” , 以及王清任的“通窍活血汤”等方加减 , 头痛均未好转 。朱师审见舌紫苔腻、脉滑 , 辨为痰瘀阻络 , 清阳被遏 , 久痛入络 。因属整个头痛 , 故不用鼻疗 , 自拟“桃红白附蚕蜈汤” 。药用桃仁、红花、制关白附各10克 , 僵蚕、北细辛各6克 , 蜈蚣3克(碾细装胶囊吞) , 川芎、半夏各15克 , 服3剂后头痛显减 , 原方加白术15克 , 天麻10克 , 又进3剂 , 诸症全除 。
鼻疗常用之药有硫黄、北细辛、全蝎、胆南星、六神丸、甜瓜蒂等 , 均属“动药” , 即有推动机体功能活动的药 。盖气动则达 , 血动则行 , 寒动则散 , 阳动则升 , 阴动则化 。选动药鼻疗借其峻猛行速之力 , 由鼻窍经络调正全身脏腑、气血、寒热、虚实 。由此及彼 , “一动可促多动” , 使整个机体形成可上可下、可内可外的动态平衡 , 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动药直接作用于鼻黏膜多络之处 , 犹如投石于平静的河面 , 一时浪花飞溅 , 涟漪频作 , 进而波及各方 , 尤其直接作用于头部经络 , 疏通局部“不动”的病理状态 , 纠正偏胜 , 故久痛速愈 , 这种轻可驾重、“一动可促多动”的愈疾机理 , 及其简、便、廉、验之最 , 即是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 。(邱志济)
推荐阅读
- 胃结石的注意事项 结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苍耳子能治鼻炎吗 苍耳子治鼻炎的用法
- 婴儿鼻腔堵塞的原因是什么?
- 婴儿鼻孔血管瘤的类型及怎么治疗?
- 婴儿鼻子血管瘤该怎么办?
- 泻青丸治鼻窦炎配方
- 婴儿打喷嚏流眼泪流鼻涕怎办?
- 老年人腿抽筋自我治疗方法
- 精索鞘膜积液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 泻白散治鼻衄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