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 二 )


哀莫大于心死,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样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之火长久不熄,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剿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 。他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 。秦朝腐败到了这种地步,而他这些年又干了什么呢?打败了陈胜吴广起义,灭掉了项梁 。这些年他扮演的不正是刽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的双手已沾满了正义者的淋漓鲜血 。现在只有帮助义军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一点自己的罪过 。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
但陈余范增心里却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 。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 。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
章邯此时已不愿再和革命义军为敌,因此项羽的几次进攻都以胜利告终 。项羽胜了,但脸上并没有一丝笑容 。因为这时他突然发现军中的粮草供应不够了,要行军打仗,就必须先解决士兵们的温饱问题啊 。
章邯那边处境更差,由于连吃败仗,他知道自己已到了穷途末路,如果退回朝中去,赵高他们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后退的路已是死路一条,前进的路又被项羽封死 。章邯在生死存亡的这一刻,再次面临抉择 。最终章邯再一次鼓足勇气请求求和 。这一次他派出的和平大使是司马欣 。当年司马欣曾救过项羽叔父项梁一命,因此,项羽对司马欣心存感激 。然而两人叙叙旧拉拉家常还可以,一谈到求和的事,他依然会怒不可遏起来,在他的潜意识里,叔父的血债只有用血来还才行 。
范增等的机会终于来了 。他对项羽进行了不接受求和的利害关系的劝导 。项羽眼见自己的粮草供应出了问题,知道再这样打下去,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得已只好答应了章邯求和的请求 。
其实什么和不和,说白了就是投降 。“和”这个字首先是陈余提出来的,换了个词,虽然意思是一样的,但却给足了败军之将章邯极大的颜面,让他有台阶可下 。
我们的汉字语言真是富有魅力 。什么时候运用什么样的遣词真是一门艺术 。就像在后来,我们看到一些将领把在战场上“屡战屡败”在上报朝廷时改成“屡败屡战”一样,同样的四个字,只是稍稍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意思虽然还是差不多,但效果却大不相同了 。
经过范增反复开导,项羽终于解开了心中那个结 。
章邯来求和这一天,项羽表现得很大度,并没有对叔父的仇耿耿于怀 。是啊,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都有很多恩恩怨怨,但如果都冤冤相报何时了?为了大局,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项羽最终选择了善待章邯 。
相逢一笑泯恩仇 。面对项羽爽朗的笑,章邯原本畏惧的心这才放下 。当他要跪拜时,项羽却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说了两个字:“免了 。”同时就给了章邯一个承诺:“将军如若与我携手灭敌,将来同享天下富贵,苍天作证!”
嘴上说完,项羽接下来来了点实的 。封章邯为雍王,直接留在他身边当大将用;封司马欣为上将军,统领二十万降军 。
楚怀王本来就是封项羽为上将军的,但此时项羽却封司马欣为上将军,可以说他此时已完全摆脱了怀王的控制 。实际上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领导权 。
【和项羽有杀叔之仇的章邯为什么率兵投降项羽?】这条巨龙终于腾到了半空云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