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比刘基李善长目光长远的大明第一功臣,为何没封侯拜相也没被杀?

提起大明开国功臣,大家肯定会想到朱元璋麾下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此外还有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冯胜、傅友德、廖永忠等忠勇悍将,正是这些人把游方僧人朱重八辅佐成了明朝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
但是在朱元璋的眼里,大明肇基,第一功臣不是李善长刘伯温,也不是徐达常遇春,而是一位老学究,他为朱元璋的制定的长远发展策略,六百年都不会过时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位比刘基李善长目光还长远的大明第一功臣,既没有封侯拜相,也没有在朱元璋屠戮功臣时被杀——这就是真正的智者,其智慧远超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被诛的李善长,也远超莫名其妙死掉的刘基刘伯温 。
朱元璋|比刘基李善长目光长远的大明第一功臣,为何没封侯拜相也没被杀?
文章图片

面对朱元璋那张鞋拔子脸,朱升一开始是洋洋不睬(刘伯温一开始也对老朱同志不感冒),但架不住朱元璋一通软磨硬泡:“念天下之乱,生灵涂炭,君子学当救国,还望老宗长不弃!”
朱升的推脱,可能只是对朱元璋的一种考验,眼见朱元璋诚心诚意,朱升也就借坡下驴,手捋胡须,不慌不忙地道出了九个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一听,心中豁然开朗,当即拜朱升为中顺大夫——读者诸君都知道,诸葛亮的“隆中对”,并没有从刘备那里换来一官半职,直捣赤壁之战后,诸葛亮才跟庞统一起受封军师中郎将,此前诸葛亮就是刘备的一个门客 。
朱升不但是个战略家,在战术上也有一套,在鄱阳大战中,朱升这个老学究居然还亲自指导朱元璋咋打仗:“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再短兵击之 。”
朱元璋|比刘基李善长目光长远的大明第一功臣,为何没封侯拜相也没被杀?
文章图片

朱元璋依计行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此战中朱升还救过朱元璋一命:“推(朱元璋)进船舱,而贼发流矢,已中胡床板矣 。”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对朱升更加信赖,并给予了朱升远超李善长刘伯温的最高评价:“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 。”
当时人们都知道李善长和刘伯温到所有文官,没有人比朱升更受朱元璋信重:“其信任眷顾之隆,自韩国(韩国公李善长)、诚意(诚意伯刘伯温)以下,一时文臣莫及也”
朱升年近花甲(五十九岁)才出山辅佐朱元璋,在大明开国之后,年已古稀的朱升选择了急流勇退:“吴元年,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以年老,特免朝谒 。洪武元年进翰林学士,定宗庙时享斋戒之礼 。寻命与诸儒修《女诫》,采古贤后妃事可法者编上之 。大封功臣,制词多升撰,时称典核 。逾年,请老归,卒年七十二 。”
朱元璋|比刘基李善长目光长远的大明第一功臣,为何没封侯拜相也没被杀?
文章图片

朱升帮朱元璋完成了册封功臣的任务之后,自己却啥爵位(李善长公爵,刘伯温伯爵,明朝基本无子爵男爵,伯爵最低)都不要,一身布衣飘然而去,当然也躲过了朱元璋的屠刀——比朱升小十一岁的宋濂、比朱升小十二岁的刘伯温,晚年过得好像都挺惊险的 。
朱升没有封侯拜相,却赢得了朱元璋发自内心的尊敬:当年朱元璋铁腕反贪,群臣战战兢兢,朱升却毫不在意地在南龙港大兴土木盖房子,朱元璋不但不生气,还亲自手书“梅花初月”,让朱升制成匾额挂在府门,有皇帝御笔在上,地方官去朱升家拜访,没进大门就得先磕头 。
布衣卿相朱升善始善终,他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方针,在六百年后,又被一位伟人稍加改动,成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基本国策,而朱升之所以能全身而退,其中奥妙也很值得深思、借鉴:不争权,不夺利,以天下苍生为念,功成身退毫不留恋,即使刻薄寡恩如朱元璋,也不忍心对淡泊名利的老学究下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