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互联互通前,哪些人开始行动了?( 二 )


但是也有人对互通没抱太大的期望。
一位私域流量人士对表示,互通对创业者和小企业带来的影响有限。
他认为即便互通也不代表营销就容易了,也不代表流量就多了,更不代表卖货就就更简单了。
在他看来,因为人口基数就在那里。转化还是很难,用户还是很难获取,流量成本还是非常高昂,决定了流量难题的原因不在于微信作为互联网基建屏蔽了谁,也不是因为几个互联网巨头互相屏蔽导致的,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了。
微商大V龚文祥分享了他对互通的看法。他列举了19条,分析了互通对微信、抖音、淘宝从业者的影响。
比如,他认为私域从业者能把流量通顺的汇聚到微信上;品牌DTC、独立页会行得通,品牌方能把微信服务号+小程序+个人微信号+抖音直播间+天猫旗舰店等全面贯通;服务号和订阅号的投放市场会持续繁荣;流量从抖音来,经过微信裂变,最后还回到抖音成交;可能会有私域CRM系统工具出现或是做数据分析、数据营销的;真正的搜索引擎,可以收录一切、流动一切。
但是他也表示最怕各平台不是“真正开放”,对外链偷偷地采取降权限流的方法。
事实上,对于这次的互联互通很多人持有观望的态度。
某视频号MCN负责人向表示,仍然在思考互通一事,现在还没想好,并表示身边还没有人有所行动。
另一食品快消品负责人则称再等9月17日的落地,看情况再作调整。
其实,我们也发现,对于这次互联网的这次大变革,大部分投资人都保持了沉默,很少在公开场合讨论此事。
这也许是好事,哪有那么多风口,大部分都是人为吹出来的。
互联互通是个长期过程正如各大平台的“围墙”不是一日建成,互通也注定是个长期的过程。按照工信部的说法是按步骤、分阶段的整改。
这次的互联互通与以往有所不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表示,“相比之前部分互联网平台之间一对一的互联互通是属于协作范畴,而此次互联互通属于法律规范的范畴。”
但是互通也需要各平台在数据、隐私安全和用户体验上下功夫。
《比较》杂志研究部主管陈永伟认为,相关部门需要就数据安全、技术安全等问题设立红线,规范平台行为的边界;开放外链既需要考虑用户使用体验的影响,也需要判断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是否平衡。
如果平台监管缺位,虚假宣传链接、恶意病毒链接、伪装信息链接等则可能再次泛滥。
不过目前各大平台在安全上应该不成问题,重要的是互通的过程中难免又是一轮新的博弈。
虽然能够互通,但是可能衍生出其他的细化规则。
比如,偏营销的接口调用可能会被限量,一定时间后再恢复正常;又或者接口调用会收费;还可能加大对垃圾链接的惩罚力度。
【 阿里|互联互通前,哪些人开始行动了?】南开大学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学院教授陈兵指出,“互联互通是肯定要做的,要制定好游戏规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