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

在古代 , 帝王传位具有高度的家族性、血缘性、排他性的 , 以父子相承为主 , 辅之以兄终弟及的继承制一直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 其他不相干人等想要染指只有采取政变、战争等等非正常手段 。
但在政权更迭平凡、征战频繁不断的五代十国时期 , 却出现了不少养子继位的情况 , 这些上一代皇帝的“干儿子”们堂而皇之坐上了本是由“亲儿子”继承的皇位 , 堪称是古代历史上一道独特而另类的风景线 。
五代十国|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
文章图片

上图_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
其次 , 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即使是帝王的儿子们也出现很多非正常死亡 。
比如石敬瑭七个儿子竟然有六个都早早夭亡 , 最后只剩下一个几岁的小娃娃石重睿 ,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根本就是案板上的鱼肉;
而郭威更惨 , 他本是五代后汉的将军 , 当时后汉皇帝刘承佑忌惮他 , 竟然乘郭威领兵在外之际将他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全部处死 , 以致于让郭威落得个膝下无子的悲惨下场(这也直接导致郭威最终灭了后汉自建后周) 。这种情况下 , 导致帝王们死后位子不免落到了养子的手中 。
五代十国|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
文章图片

上图_ 郭威(904年-954年) , 即后周太祖
再次 , 养子们在实战中得到了充足的历练 。
【五代十国|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养子们说到底也只是个有个儿子的虚名 , 其实不过是帝王们手下的高级“工具人”而已 。比起养尊处优的亲儿子 , 这些干儿子都是真刀真枪沙场拼杀 , 但这确历练了他们的能力 , 也为他们积累了足够的人脉和人气 。尤其是军队 , 比起那些长在深宫里见不到面的亲儿子 , 他们更愿意倾向和拥护这些和自己共同作战的养子 , 这也为他们日后登上帝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比如柴荣 , 《五代史》称赞其“为政清肃 , 盗不犯境”、“吏民赖之” 。再像徐知诰 , 南宋大诗人陆游更是称赞其“仁厚恭俭 , 务在养民 , 有古贤主之风焉” 。
五代十国|为什么在五代十国时期多是养子继位皇位,皇帝的亲儿子们去哪了
文章图片

上图_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 , 即后周世宗
最后 , 传统观念被打破和礼仪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
在稳定的大一统时代 , 帝王传位有着一套严格完整完善的制度 , 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礼教传统和纲常规范 , 也扎根于朝野上下所有社会成员头脑之中 , 即使有某些野心家试图谋夺位篡位 , 但都要冒着“天下共诛之”的风险和代价 , 成功者寥寥无几 。
但在五代十国时期 , 战乱不休、政权更替频繁局面 , 导致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剧烈动荡 , 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 。当时人们观念恰恰正如五代后晋将领安重荣所说的“天子兵强马壮者唯之 , 宁有种耶”(但说大话的安重荣最终却没当上皇帝 , 被石敬瑭给灭了) , 认为什么血统纲常都是虚的 , 只要有实力有军队就可以做皇帝 , 充满了崇拜强权的味道 。
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冯道 , 此人先后为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位皇帝效过力 , 一副谁是老大我就跟谁混的嘴脸 , 从冯道身上也不难看出当时这些社会精英们的心态 。反过来这也为这些养子夺位继位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和舆论支撑 , 使得他们不再有各种束缚和顾虑 , 可以放开手脚的去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