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贵妃|大明郑贵妃: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惹大臣不满,引发15年争储风波( 二 )


恼羞成怒后,万历帝下旨:“再有妄言者,重治如法 。”在明确表态封杀批评意见后,官员们沉默了 。
在皇三子满月前后短短十几日,大臣们数次上奏逼皇帝立储,并封恭妃为皇贵妃,换位思考一下,即使再脾气好的人,也会忍不住发火的 。
万历帝感到自己哪像一个堂堂的皇帝,分明处处受制于文官集团,因此毫不相让,使得之后双方在“国本”问题上的意见异常尖锐对立 。
双方剑拔驽张了一阵日子后,万历帝力排众议,次月正式册封郑贵妃,册文中特地加了夸奖郑贵妃的文字,“朕孳孳图治,每未明而求衣;尔肃肃在公,辄宣劳于视夜”,再次强调了郑贵妃的辛劳 。
郑贵妃|大明郑贵妃: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惹大臣不满,引发15年争储风波
文章图片

在万历帝心中,深宫中,只有郑贵妃才是与他呼吸相通、忧患与共的人 。一生有一红颜知己,夫复何求?最爱的女人,封个皇贵妃又如何?
03 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其实大臣们的猜疑没错,万历帝不喜欢恭妃,确实无心立她所生的皇长子为太子,内心深处非常希望将来传位给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 。
在立自己喜欢的继承人问题上,不止万历帝有这种深深的无奈感,明朝很多皇帝也有类似的身不由己 。
郑贵妃|大明郑贵妃: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惹大臣不满,引发15年争储风波
文章图片

比如明成祖朱棣,他一直不喜欢长子朱高炽,可最终还是传位给了体胖的朱高炽 。再比如代兄救国的朱祁钰,尽管他做皇帝比哥哥靠谱,但在大臣的心中,皇位仍然要传给哥哥的儿子朱见深 。
而万历帝呢?他从小深受儒家礼教的影响,不敢公然违背,更不敢公然废王皇后而立郑贵妃为皇后 。
在这点上,万历帝没有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勇气和魄力,模仿宣宗无故废胡皇后而改立孙贵妃为后 。他也没有明宪宗朱见深的果决,朱见深曾因万贵妃被吴皇后杖责,果断地废除了大婚不到一个月的吴皇后 。
如果顺从大臣们的意思,万历帝实在不甘心,只能拖一天是一天,因此引发了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 。
可是老拖着也不是事呀,怎么能躲得过去呢?今天借口皇子还太小,明天又说皇后还年轻,也许还会生子,万历帝迟迟不肯立储,并常常把大臣们的奏折留中不理 。
可是一日不立太子,就一日不得安宁!
朝臣们议论纷纷,不断地上疏施加压力,内阁左右为难,尽管知道频繁上奏催促会惹怒皇上,但是迫于舆论的压力不得不硬着头皮上疏 。
1589年,事情越闹越大,有大臣写出了言辞激烈的《酒色财气四箴疏》,指责万历帝“溺爱郑氏,偏宠贵妃” 。
万历帝耐心地解释,说“朕只因郑氏勤劳,朕每至一宫,她必相随,朝夕间小心侍奉勤劳” 。提及立储之事时,万历帝说“郑妃再三陈请”,请求立皇长子,但大臣们并不信服,更认为他偏袒郑贵妃 。
十五年间,因为国本之争,无数大臣被斥被贬被杖打,甚至导致了内阁的大换班 。文官们在事关国本的重大问题上,甘冒风险,纷纷挺身上疏,这前仆后继的精神令人叹为观止 。
此外,宫中谣言遍起,有传言万历帝不善待王皇后,想等待皇后病逝,好立郑贵妃为后,继而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 。
郑贵妃|大明郑贵妃:进宫四年升至皇贵妃,惹大臣不满,引发15年争储风波
文章图片

万历帝为此身心俱疲,整个大明帝国也不得安宁 。
最终影响万历帝抉择的是其生母李太后的态度 。
原先,万历帝想借口朱常洛是宫女的儿子,不想立他为太子,可李太后听后很不悦,立刻训斥道:“母以子贵,哪分等级?你不也是宫女的儿子?”万历帝无言以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