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新消费投资:从入门到放弃?


消费品|新消费投资:从入门到放弃?
文章插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威观察(ID:onRetailing),作者:王子威,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两年,新消费品的热潮席卷全国,各个品类都出现了大量全新的国潮、新品,在这些新品牌的背后也看到了一波资本盛宴。
然而,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大量新消费品牌、项目依然靠着融资过活,并没有真正形成“护城河”,除了极少数几个品牌依然被资本热捧以外,很多品牌开始慢慢远离我们的视野,其销售额、GMV也开始出现雪崩式下滑,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上次用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在说社区团购。
风潮之后,满地鸡毛,国内的“新消费”市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不妨尝试从VC的角度来看一看。
赛道到底有多大?你的出身到底行不行?
国内的新消费赛道本质就是用新产品来干老市场,目前,绝大多数项目依然处于A轮及以前。
从VC角度看,早期项目其实只看两件事,那就是市场规模和团队能力。大多数项目的问题也正出现在这两点上。
从市场规模看,一般VC会通过行业报告来观察整体市场规模,然而很多项目其实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非常细分的赛道,这就导致报告间的市场规模差距可能是数倍,这本质是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
而从团队来看,现在几乎已经不是草根创业的时代,很多VC在筛选项目时会对团队会有“名企名校,知名VC投资”的潜规则。
VC比较青睐于来自互联网一二线大厂的中高层,抑或是在本领域知名品牌有过多年实战经验的创业团队,同时,也会希望核心团队成员毕业于国内知名高校;
如果项目之前拿过其他知名VC的投资,那就更好了,相当于同行已经对这个项目进行过一轮审核了。
当然,如果你不是“名企、名校、知名VC投资”的团队背景,如果能拿出漂亮的数据,VC也是愿意看的,但是就一些VC同行反应说,这类项目确实凤毛麟角。
估值倍数为什么这么高?
投资是要看估值的,其实一级市场的估值逻辑本质和二级市场近似,但是因为一级市场流动性差,所以估值倍数都是要打折的。
从估值模型看,不外乎市销率(P/S)、市盈率(P/E)、PEG指标等。
然而无论是P/E估值还是PEG估值,前提是项目要有净利润,这对于早期项目来说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几乎只有P/S这条主流估值方法。
当然,要承认,早期项目可以因为团队优秀而给团队进行估值,但是考虑到这对团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暂时不考虑。
从二级市场看,大部分在大陆上市的消费类公司的P/S都不会超过5x,这就意味着从逻辑上说,对早期项目给予5x以上的P/S估值一般来说并不是非常明智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量消费品项目的P/S都是7-10x。虽然他们表示,如果能提供战略资源,则估值可谈,但是大部分依然是超过5x的。
市场上更出现了“给隔轮估值”的玩法,也就是说虽然本轮是Pre-A轮,但是给出的是A轮的估值,这就更抬高了VC的投资成本。
【 消费品|新消费投资:从入门到放弃?】
这里就必须谈到VC的投资逻辑了。
从投资机构的角度看,早期项目必须要有40-50倍的成长空间,VC期项目10倍+,PE期5倍+,不然即使这个项目上市,投资机构也赚不到太多钱。很多人觉得这看起来很难理解,我举一个真实的案例:
几年前,某VC以4亿元估值投了一个项目2000万元,现在这个项目已经在国内上市,市值360亿元+,也就是说从市值角度看,这是一个90倍的项目,而从收益角度看,这个项目大约是把2000万变成了约10亿,也就是50倍——这就是股份稀释带来的影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