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
【洪承畴|明朝与清朝的大决战,洪承畴的13万军队,为何全军覆没?】松锦之战发生在公元1640年到1642年,是明朝与关外的满清进行的最后一次决战,此战明朝集中了几乎能调动的全部精锐主力大约13万人,皇太极也调集了满清的全部主力人马,人数大约为11万人,可以说是双方之间的一场主力决战 。
明朝由于此战的失利,不仅损失了洪承畴、祖大寿等大将和数万精锐部队,还基本丧失了整个关外地区的控制权,此战之后明军基本退守山海关,整个关外地区等于是让给了满清 。再之后不到两年,明朝灭亡,明朝也就再也没有向满清复仇的机会了 。
战争的起因是在1640年,皇太极出兵包围了锦州,守卫锦州的祖大寿苦苦支撑,如果锦州失守,明朝多年苦心经营的关宁防线就有全面崩塌的可能,因此崇祯急调当时还在负责剿灭李自成起义军的洪承畴率五万精锐北上救援锦州 。
1641年3月,洪承畴开始率军北上救援锦州,到了5月的时候抵达了宁远,此时洪承畴大距离锦州已不足百里 。
本来洪承畴到达宁远之后,鉴于当时的形势不敢冒进,一直窥探荆州的局势 。但由于当时崇祯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洪承畴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最终不得不在7月26日率领全军赶赴锦州 。
其实从当时的形势还是后来的战况来说,洪承畴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时冒进到锦州附近,在遭遇皇太极主力的情况下明军其实胜算不大,只能在静观其变,如果出现了好的机会再下手进攻才是上策 。
崇祯在这里又犯了急躁的毛病,这也不是崇祯第一次犯这种毛病了 。其实在明末时期的多场战役中,崇祯总是急着要把事情办成,经常不顾前线统兵大将的意见,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命令其出战 。如孙传庭主政陕西的时候,也是看到了当时明军军力不足,没有与李自成决战的条件,而崇祯则一再催促孙传庭出战,导致了最终孙传庭的战败,明朝由此失去了剿灭李自成的最后机会 。
这次来说,崇祯还是这个毛病,史书上虽然说是因为粮饷不足而要求洪承畴尽快决战,但实际上作为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崇祯,应当要为战争做好准备,粮饷不足既要筹措到足够的粮饷 。如果出战大概率战败的话,还不如不出战,至少能保存相当的实力,而出战一旦失败,便是一个得不偿失的结果 。
洪承畴在赶赴锦州之后,来到了锦州南边的松山附近,在这里遭遇了清军 。其实皇太极包围锦州只是他的一步棋,他更希望能够吸引到关外明军的主力来这里与他决战,能在包围锦州的同时围点打援,歼灭明军主力,才是他最大的目的,也只有消灭了明军的主力部队,不要说锦州,关外所有的城池便都能拿下了 。
文章图片
王朴和吴三桂在杏山整顿了部众后,继续往宁远方向逃窜,一路上也是多次遭遇清军的攻击损失惨重,最后带着为数不多的残兵必将逃回了宁远城 。
在失去了六个总兵的兵力后,还留在松山的洪承畴身边只剩下了曹变蛟和王廷臣两部,此时留在松山的部队只剩下大约万余人,洪承畴无奈之下只能固守待援,但战局打到这个份上是个人都知道,松山和锦州是守不住了,被清军拿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
洪承畴一直坚持到了1642年2月,在被围困了半年之后,松山已经弹尽粮绝,整个部队濒于崩溃,最终在内奸的作用下,松山被清军攻破,洪承畴被俘,曹变蛟和王廷臣战死 。
3月8日,祖大寿投降 。4月22日,清军攻打杏山城,守将吕品奇投降 。至此松锦之战结束,此战明军损失近6万人,清军损失大约一万多人,明军在关外的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城池也只剩下了一座宁远城 。
推荐阅读
- 明朝|在古代,截杀外地来的新官,然后冒充对方的可能性大吗?
- 明朝|明朝十六帝,没有一帝不奇葩:都在这儿了,值得收藏
- 明朝|明朝最奢华的皇室墓地,藏有五千多件珠宝,墓门敞开,却从未被盗
- 皇太极|明朝曾与皇太极和谈,双方筹码十分接近,崇祯帝为何坚决不同意?
- 郑和下西洋|印度洋捞出明朝石碑,内容经翻译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真实原因
- 俸禄|明朝俸禄低到令人发指,为何还人人想当官?只要陋规还在都能发财
- 汤和|明朝唯一善终的开国功臣汤和,在其死后,为何爵位被彻底剥夺了?
- 明朝|有人说明朝领土4800多万,是真的吗
- 万贞儿|明朝贵妃万贞儿,大皇帝17岁依然受到专宠,与明宪宗同年去世
- 魏忠贤|魏忠贤对明朝的作用有多大?为什么魏忠贤一死,明朝就垮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