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神人”刘伯温神奇到了什么程度?让我们用史学资料来说话( 二 )


元廷于马上得天下 , 不怎么把喜好谈兵论武的书生辈放在眼里 。而朝廷当时又正需要招抚方国珍以通海道 , 由南方向北京输送粮食 , 刘伯温所议自然显得碍眼 , 于是 , 一纸诏令 , 将七品小官刘伯温羁管于绍兴 。
刘伯温欲哭无泪 , “呕血数升 , 欲自杀” , 幸好门人密理沙苦苦相劝 , 才重新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 。
至正十六年(1356) , 天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 元廷突然启用刘伯温为江浙行省都事 , 官阶为正六品 , 负责协助江浙行省枢密院判官石抹宜孙镇守处州 。
刘伯温“漫卷诗书喜欲狂” , 立即走马上任 。期间 , 与石抹宜孙赋诗酬唱 , 文学成就达到了他的人生巅峰 。
然而 , 刘伯温虽然守土功大 , 但战后论功 , 元廷仅升他为处州路总管府判 。
这一职位与刘伯温的期望值相去甚远 。
心理落差巨大的刘伯温无法接受这一现实 , 于庭中设香案 , 拜敕书 , 称:“臣不敢负世祖皇帝 , 今朝廷以此见授 , 无所宣力矣 。”愤然弃职 , 一意归田 , 隐居在南田山下 。
但是 , 树欲静而风不止 。
天下义军蜂起 , 各路势力互相绞杀 , 元廷在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 。
隐居于野的刘伯温虽已无法再为元廷效力 , 却也不屑于与纷起的割据势力合作 , 他一面组织乡人建立乡团武装以自保;一面苦心著述自己的《郁离子》 , 以抒满腔幽愤 。
也在这个时候 , 朱元璋开始留意到刘伯温了 。
按照明代张萱《西园闻见录》的记载 , 朱元璋最早是看中浙东宋濂 , 他在李善长的举荐下找到宋濂 , 对宋濂说 , 听说先生能知象纬 , 我军中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 , 请先生到我军中来 。
宋濂比刘伯温还清高 , 比刘伯温更看不起朱元璋这泥腿子 , 极力推辞 , 说 , 论知象纬 , 我比青田刘伯温差远了 , 你还是去找刘伯温吧 。
于是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刘伯温 , 让人把刘伯温请到金陵 。
也就是说 , 朱元璋对于刘伯温的最初了解 , 仅局限于其“象纬之学” , 即观天象、验谶纬的本领 。其征用刘伯温 , 目的也是想借助刘基的术数之学 。
杨启樵先生指出 , 明太祖之崇尚方术 , 殆受当时风气之影响 。元代诸帝都喜欢方术 , 朱元璋生于元末 , 自然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 。事实上 , 在朱元璋身边 , 就环绕着众多术士 , 如周颠、孟月庭、张铁冠等人 。不过 , 朱元璋对术士所求 , 那是多多益善 , 于是让人去请刘伯温 。
俗话说 , 秀才遇到兵 , 有理说不清 。
刘伯温情不肯、意不愿 , 拉长脸到了金陵 。
一番言谈下来 , 两人话不投机 。
毕竟强扭的瓜不甜 , 朱元璋只好悻悻放归刘伯温 。
刘伯温回家后 , 很快就后悔了 。
因为 , 元朝已濒临灭亡 , 各路势力纵横捭阖、互争胜负 。这其中 , 朱元璋帐下有孙炎 , 陶安 , 汪广洋 , 杨宪 , 徐达 , 常遇春 , 胡琛等等人才 , 兵精将强 , 最有前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