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闪店|"打一枪就跑"的快闪店,是智商税吗?


快闪店|"打一枪就跑"的快闪店,是智商税吗?
文章插图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商在线(ID:dianshangmj),作者:杨泥娃,编辑:斯问,创业邦经授权转载,图源:图虫。
9月24日,iPhone13正式发售。杭州西湖边的苹果店大排长龙,37℃高温,丝毫不影响抢购“十三香”的热情。
目光平移到对面,就是一家华为快闪店,“正面刚”的姿态似乎表明着不能缺席这份热度。
有没有发现,快闪店(Pop-up Store)正在越来越多出现在你逛得每个商场、广场和步行街,这些花花绿绿的格子间,总是与“打卡”、“探店”、“惊爆”等词语绑定,进入到各种社交平台和话题热搜中。
快闪店并非新鲜事物,原本是大品牌擅长运用的营销方式,现在逐渐成为新品牌们走入线下的一个窗口。
当线上已经成为新品牌成长的重要渠道,线下零售日渐式微,轻模式的快闪店就成了一种更自洽的存在方式:既是新品牌们走入线下前跑出自己经营模型的试探,也是线下商业空间在探索新流量与新品牌的磨合产物。
一位美国作家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快闪店就像是实体的网页弹窗。”弹窗的价值在于,一个小窗口吸引你注意力后,会带来点击、阅读、收藏、购买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的快闪店,已经成了新品牌、商场和电商平台的共同合谋。
快闪是门多赢生意快闪店,简单说就是短期且非固定地点的限时商店。可以是商圈或商场内中庭的店铺,可以是路边的随意搭建的摊位,也可以是废弃工厂、货车、集装箱……
如果追溯快闪店的起源,更像是掌握在时尚品牌与设计师品牌语系下的零售试验。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快闪店诞生在2003年,Dr.Martens在纽约SOHO区开了个快闪店来销售限量马丁靴。2004年,川久保玲的快闪店直接带动了品牌当年30%以上的销售增长,并由此破圈,成了艺术、时尚等创意设计领域共通的营销方式。
国内的快闪店从2012年左右开始萌发,10年间,几乎从无到有,也孵化出了一个数千亿规模的赛道。
快闪店|"打一枪就跑"的快闪店,是智商税吗?
文章插图
市场的不断扩容,我们越来越多在商场中庭或者广场街边,能够看到行色各异的快闪店铺。从一开始的时尚大牌为主,转而开始有新面孔出现。小红书上关于“快闪店”的笔记就达9w+篇,大多是网红新锐品牌,核心关键词都是“打卡”、“探店”、“惊爆”。
Allbirds是美国的一个时尚休闲品牌,18年进驻天猫,开设自己的旗舰店。他们每进入一个城市都会从快闪店开始,然后转为开设长期线下店铺。短短两年内,他们的业务规模达到了14亿美元的估值;网红品牌“茶颜悦色”拓城深圳,先开出快闪店,话题和排队打卡收获了一波流量。就在几天前,营业近半年的快闪店撤退,也同样上了微博热搜。
实际上,从新品牌与快闪店的关系中能够看出,营销是快闪店的目的之一,更多是在用这种更富性价比的方式,为品牌走进线下做铺垫。这也是与传统品牌大多利用快闪店推新品和营销互动相比,比较不同的一个诉求。
在天猫举办的浪潮中国分享会上,橘朵线下市场营销负责人景京介绍说,在第一家正式线下零售店开业之前,他们一共做了7家快闪店的“实验”。2019年,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快闪店,在5平米,60个SKU的场子里月销19万。
从这个角度看,看似并不以销售为核心任务的快闪店,比我们想象的赚钱。此前的数据显示,话梅、调色师等店铺一年的坪效大概在8-10万,相当于每月平均坪效在6000-8300元,根据橘朵的快闪店数据来算,当月的坪效已经到3.8万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