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人|致每一个运营人:你可能有被替代的风险( 二 )
答案也是很明显:不会的!因为该自媒体的隐性的能力已经建立,粉丝基数,以及用户对持续输出的内容栏目已经形成了认知和口碑,自媒体的内容输出和运营流程已经有了一定标准和经验沉淀,换一个人可能会影响数据指标的增减幅度,但是不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那么,这个时候同学B的价值,从第一阶段的不可替代,变成了有被替代的可能性。当然,并不是说这个时候同学B就会替代,只是阶段性的亮点价值在逐步下降。
这个时候要进一步发挥和创造更大的价值,就要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空间,具体可以考虑的方向:
1)负责的自媒体的变现能力强化:
- 通过自媒体能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GMV贡献,需要不断提升这个贡献在整个项目中的占比。
- 自媒体其他的商业化能力:当自媒体有比较大的流量积累和足够的活跃后,是否有其他的商业化机会,这也是可以考虑的。
02作为运营,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驱动数据增长?结果指标达成与否不是衡量你的价值和成功的唯一条件,指标达成时候需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运营亮点和经验。
但是很多运营并不会去关注这一点,指标的达成,总结的时候都是一些非常常规的运营动作,而且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平台的原因,还是节点机会的原因。
回到前面提到的案例,从不可替代到可能被替代,再基于自身能力和经验积累,创造新价值,建立新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就又是新的一个价值曲线!其实这个跟老黄的《非线性成长》里提到的第二成长曲线一样的道理。
我们在职场中也需要持续的创造新的价值曲线,这本身就是一个完美的成长过程。我们再放到更大范围。
如果你是负责一个项目或者一整块业务,就需要不断地去考虑新的机会点和创新点,或者经验迁移和复制,否则一旦业务进入平稳运营期,全部都能够流程化和机制化,有完善的组织体系,每个人各司其职能确保整个业务正常运转,运营的工作开始变得螺丝钉化。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变得可以替代,那么就需要去思考如何做出更大的价值贡献,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上面聊的这么多,概括为一句话就是:让公司需要你,保持你的价值和贡献!来确保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每个岗位都有其他需要的价值,即使是螺丝钉式的工作,也能找到在这个业务链条上的新的价值和创新。
大家应该听到过一个常用的例子,就是同样是客服这样的岗位,有人就机械式地处理咨询和客诉,流程化地解决问题;但有的客服就能够基于过往的咨询和客诉问题,进行分类,进行数据分析整理,从中发现更大的问题或者机会,为业务的迭代和优化,提供非常重要的参考,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积累自己对用户的认知和理解,这也同样是发挥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的过程。
03从个人角度,自然希望在公司的发挥空间越来越大,重要性越来越强。
但实际上,整个公司的运转逻辑,越到最后越来越强调组织的能力和作用,弱化个人的力量,个人的发挥空间是越来越小,越来越标准化和流程化。也就是到最后会强调系统能力的沉淀,具体的运营人都是这个系统里的要素,当系统能力沉淀和建立起来后,要素的变化对整个系统不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很有意思的是,我们明明知道,从公司的角度希望不断强化组织的系统能力,弱化个人的力量,借以消除个人的不稳定性带来的风险,这个跟我们每个个体的诉求是违背的,但是我还不得不帮助组织来去实现这个目的。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数字人民币|反逃税、反洗钱、反贪腐!数字人民币席卷而来,剧变正在酝酿
- 实体店|电商交税未来或成趋势,多数卖家不赞同,背后原因不为人知
- 收购|外媒消息:腾讯将以数十亿元人民币从小米手中收购黑鲨
- 阿里|胡润公布全球公司排名,马云创始人头衔也被剥夺?
- 智慧销售|国务院: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
- 小相|小人物出海记:抢食亚马逊,月销百万
- 蚂蚁集团|数字人民币:支付巨头的大考,平台的机会
- 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当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