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扣|谁在“造富”临期折扣店?( 三 )
根据市场预估,一家临期折扣超市可以覆盖5000户,约1.5万人,除去选址较差的和市场饱和的地区,南京600多万人的城区理论上可以开100家门店。
而且,就全国商品库存和人口密度来看,临期折扣超市至少可以达到3万家的体量,现在只有约2000家,下沉市场仍是一片蓝海。
需要警惕的是,临期折扣超市也存在着争议(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临期商品的需求,是否为可持续的)。
显而易见,临期食品所面向的消费者,大都为消费水平中等偏低,此类型的消费者对临期食品的需求也非固定,来得快、去得快,仅凭一时兴起的冲动消费,没有周期性的偏好或者需求。这其中,商家利用了打折促销等噱头来制造紧迫感和焦虑感,也起到一定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临期食品并不是刚需,而是短需,这种非稳定的需求会随着市场的变化快速发展或迅速消退,也被称作“尝鲜式”、“冲动式”的消费。
向上看,临期折扣超市很难作为独立门店进入核心商圈,也不具备最基本和大润发、沃尔玛这类大型超级市场相抗衡的实力,一旦临期折扣超市成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被大肆推广,它背后隐含的诸多问题也将慢慢暴露。
一方面,临期折扣超市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品牌商和折扣零售的矛盾。对于品牌而言,优先级首先是商超、超市等输出途径,其次才是消耗库存,大量兴起的临期折扣店不仅冲击了品牌价格,造成更多的品牌产品滞销,而且低价销售也给品牌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临期快消品行业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包括运输、库存、消费者、库存等,在一味追求低成本的大背景下,如果对行业缺乏及时的监管,大量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也可能会流入市场,进而引发相关安全问题。
在规模扩张前夜,临期折扣超市需要进一步沉淀。
作者:李瑷蔚,编辑:桑明强,微信公众号:新眸(ID:xinmouls)
本文由 @新眸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推荐阅读
- 阿里巴巴|马云“接班人”是啥来头第一天上任,阿里巴巴损失517亿!
- 电商|俞敏洪或要“转型”?在电商平台做起直播带货,是有何打算?
- 亚马逊|告别“好评返现”,商家侧的“晒单有礼”还有意义吗
- 上门|快递上门的“蜀道难”
- 低俗词汇|B站发布“低俗词汇谐音梗”治理公告,多次违规将被封号
- 工地|“小马云”已不火,如今“工地马云”火了,网友:确定不是本人?
- 景气度|2022,七“贱”下天山
- 劳动者|这些工作将实行“职称制”!官方发通知,新的“香饽饽”行业来了
- 网易养不起“考拉”,阿里拼多多急剁手,网友丁磊全职养猪
- 阿里巴巴|曾是阿里高管,遭马云“忽视”创办410亿公司,却进腾讯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