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虚假信息蔓延 流量经济驱使乌镇热议:网络谣言怎么治?( 二 )


其次,要抚慰社会情绪,也要警惕情绪泛化。很多情况下,谣言是人们对事实的选择性判断,背后往往有情感因素推波助澜,一些虚假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态。因此对于网络谣言,既要治理,也要看到其背后的社会情绪。媒体应该将用户的喜怒哀乐作为传播的起点,而不是利用和操纵情绪,用标签刻板印象强化既有偏见,甚至裁剪事实来迎合想象。
最后,要讲求观点的表达,也要警惕观点极化。在互联网的传播环境下,存在分贝越高、声音越尖利,声音传播越远的现象,一些极端化、剑走偏锋的片面之言反而很有市场,加剧了舆论分化和观点激化。面对错误观点,媒体要敢于亮剑,态度鲜明;还要以更高的价值追求更宏阔的认知构架,也要弥合分歧凝聚共识,做到亲和不迎合,友好不讨好,对话不对立。
治理网络谣言要触及平台和资本流动
如今的网络谣言具有制造成本低、传播快、大面积滋生蔓延的特点。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沈逸指出,现在需要用一种新的系统性思路和眼光去理解谣言产生的动力。表面上看起来是谣言传播的技术手段和媒介在发生变化,但实际上谣言的背后已经生成了一个新的底层结构——流量经济结构。
在流量经济的驱使下,任何一种能够形成流量并在市场上变现的信息,都有机会形成一个自循环。沈逸认为,在这种自循环的机制下,除非切断流量经济的驱动机制,否则任何传统意义上的辟谣机制,都是无效的。从流量中募集到的自己会远超政府的财政投入,和可以轻松获得上百万或者千万级别传播的谣言来说,原有固定化的官方渠道信息传播,很难与其在舆论场上竞争。
此外,沈逸还提出,如今的谣言还具备了动态化特征——一个虚假信息会结合辟谣的真实信息瞬间进化出一个新版本。他以新冠疫情期间“疫苗接种者比未接种者更容易得新冠”的谣言举例,当这条虚假信息被辟谣之后,直接进化成了“《柳叶刀》证明疫苗接种者病毒载量是未接种者251倍”。但实际上,原文为越南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接种了阿斯利康疫苗后,感染了德尔塔毒株,这些人体内病毒载量是去年原始毒株感染者的251倍。沈逸指出,原文前后说的并不是同一种病毒,谣言骑在真相背上“劫持”了真相,这种混合型带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动态谣言”对谣言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谣言不是一个个体,它是一个生态。”沈逸指出,这个生态系统正在进行圈层化、流量化和深度碎片化,然后和市场嵌套,而这些趋势的背后是变现机制。他强调,想要治理网络谣言,不能只靠逐个澄清每个虚假信息,应该触及平台和资本的流动,否则所有的治理都会打在表层。
【 沈逸|虚假信息蔓延 流量经济驱使乌镇热议:网络谣言怎么治?】对此,沈逸建议构建一个线上线下融合治理网络谣言的生态,从平台和资本的角度夯实两者责任,从而切断造成网络谣言扩散的底层逻辑。他指出,这种治理需要真正意义上对平台的管控,以及触及牌照或影响核心利益的管控措施。同时,在治理机制上,传统意义上的实名制要落在实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