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位|明明有优势的嫡长子,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很少?

在古代,嫡长子就代表着家族的继承人之选,尤其是在皇太子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但很可笑的是,嫡长子中真正做成皇帝的嫡长子却很少 。
宋朝一共有18个皇帝,而这其中只有3人是嫡长子的身份 。明朝的16个皇帝中也仅有5人是嫡出 。清朝就更特别了,皇帝居然则没有一个人是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的 。
皇位|明明有优势的嫡长子,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很少?
文章图片

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太子 。康熙很喜欢胤礽,甚至溺爱到了相当荒谬的程度 。比如,康熙皇帝任命胤礽的奶母之夫凌普为内务府主管,不是凌普的资历才干,而仅仅是为了便利胤礽取用皇宫特供物资 。胤礽过早成为太子,一方面成为了其他所有政治派别造谣中伤和攻击的靶子,另一方面越做太子越没有新鲜感,就越想再往上进一步 。胤礽党羽也日益增多,急迫张狂 。而康熙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看起来短期内不会"归天" 。这就使胤礽急迫的接班欲望和康熙稳重敏感的政治做派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
04皇帝倾向于选择与自己性格脾气类似的儿子做太子
许多皇帝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热衷选择"类己之人" 。哪个人选和自己的思路一致,会继续奉行自己的方针政策,我就挑选那个人继承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但是自己的思路,自己的性格是否就和国家的宏观发展"对路"呢?在个人喜好和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皇帝是否需要权衡,需要做出某种牺牲呢?清朝末期的历史就向我们证明,奕诉比奕舒更适合近代化的局势,更适合做皇帝 。
皇位|明明有优势的嫡长子,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很少?
文章图片

【皇位|明明有优势的嫡长子,为何最后继承皇位的却很少?】皇帝拥有决定太子的最终权力 。这既是皇帝的权杖,也是一棵荆棘 。他需要运用这个绝对权力在挑选一位对事业、对家族发展有利的接班人,不能轻视或者滥用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