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对论|首获"合法身份",无人配送车能否讲出好故事?( 三 )
京东、阿里、拼多多在资金、技术上占据比较优势,上述三家平台在无人配送车发展上目前也处于头部玩家。京东物流已于2020年10月宣布与江苏省常熟市合作,建设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城”;阿里巴巴的无人配送车也已经在多所高校展开运营。
因而在快递场景的无人配送上,国内几大头部电商或许仍将占据重要地位。只是与现行的取快递需到快递驿站的配件形式相比,用无人配送车将包裹运输至快递驿站着实并非难事,但这种形式对于顾客的消费体验并没有实质的提高,如何用无人配送车将通过乘电梯、走楼梯的方式将包裹进行一对一式的配送,才是当前一个最大的难点。
第三是外卖场景,该场景可以说是最难实现无人配送的场景,或者说在外卖配送行业实现无人配送的时间是较晚的。原因在于外卖行业的运输形式是“多点对多点”,即一个外卖员需从多个商家取得商品,然后再配送至多位顾客手中。因而这个行程的变动性较大,从自动驾驶实现的难易程度上而言,道路行驶环境越单一,对于自动驾驶的实现就越有利,因此目前在外卖领域的无人配送目前实现难度较大。
此外,外卖用户对时效性要求极高,在特殊路段上有可能出现外卖小哥为提高配送效率违反交规的情况出现。而无人配送车不仅受限于非机动车的限速,还将受限于交规管理,在目前阶段配送效率远不如外卖小哥。更不用提有些道路无法车辆行驶,还需小哥步行通过。
在成本端,无人配送车目前市场上的造价成本约在20-25万元,有业内人士称未来三年无人配送整车成本会逐步降至10万元以内。另据一项不完全调查统计,美团专职骑手的月收入约在4000-8000元,通过推算可得出目前一辆无人配送车的造价约等于3-4名美团骑手的年收入,至少从现阶段来说这并非一笔理想的买卖。
物流行业是成本高度敏感的行业,对于成本的把控是影响无人配送车推广的最主要因素,但物流行业又是一个运输场景多元化的领域,不同运输场景内车辆的软硬件成本、运营效率,以及运输过程中的人工干预程度等,都是影响该运输场景内无人配送车商业化落地进程的重要变量。
「智能相对论」认为,不可否认的是无人配送车由于部分运输场景内标准化程度较高、人工干预程度较低,相较于乘用车很有可能会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但在产品落地和规模化落地上仍存疑,目前主要企业量产的无人配送车普遍仅为几十台,这或许也是资本市场放慢投资脚步的原因所在。
产业配套支持仍在「路上」与乘用车、物流重卡自动驾驶场景相比,无人配送在获得政策扶持的时间层面是较晚的,过去几年始终处于管理空白区,在取得上路合法身份的道路上可谓困难重重。
2018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联合印发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通知,当中提及无人配送车不属于可在道路行驶的自动驾驶车辆,不能在公开道路行驶。
而在两年后的今天,无人配送车终于突破政策法规层面的束缚,获得上路测试的资格。除了北京,深圳也对无人配送车放松权限。5月27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一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关于《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明确规定智能网联汽车经登记取得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后,可上特区道路行驶。
诚然,无人配送车路权的取得受到行业场景运用加深和技术成熟的驱动,路权的取得对于无人配送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小的催化作用。新石器在获得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上路资质后表示:“路权给我们打通了最后一道障碍。”但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无人配送车发展道路上还将要面临两道不明朗因素:
推荐阅读
- 智慧销售|国务院:加快优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运营,培育智慧销售、无人配送、智能制造、反向定制等新增长点
- 客户|融资丨「DIA数皆智能」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东方富海独家投资
- 高智能方程式|为什么QQ飞车里能开蓝翔挖掘机?
- 智能头盔|饿了么测试智能头盔 计划年内在发放超100000顶
- 智能头盔|饿了么计划今年在全国覆盖十万顶智能头盔:可语音接单,拥有碰撞检测
- 人工智能|马斯克与马云现场对话,狠狠地给马云上了一课!
- 智能厨房电器|正力控股(08283):拟成立合营企业 开发智能厨房电器
- 骑士|智能头盔来了,外卖小哥的安全有保障了么?
- 头盔|外卖界又一黑科技!饿了么计划今年覆盖100000顶智能头盔
- 鹰厂长|智能制造SaaS厂商“鹰厂长”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