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市值|先有小米美团,再有阿里网易京东,港交所将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二 )


内地企业总市值在港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中的比重一直在上升。截至2019年末,1241家内地企业总市值27.9万亿,占港交所总市值的73.24%。
总市值|先有小米美团,再有阿里网易京东,港交所将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文章插图
截至2020年5月末,内地企业总市值、总成交量分别占港交所总盘子的76.9%、81.9%。
内地企业亦是IPO的主角,牢牢占据年度IPO融资额前十名。1986年以来,IPO募集金额排前十的有九家来自中国内地,排在第一的是总部位于香港的友邦保险。第2~5名分别是工行、阿里、农行和中银。
LSE拒绝港交所的理由之一是“业务地理集中度极高”。言下之意港交所是区域性资本市场,与之联姻是“开倒车”。
2)个股严重分化
港交所整体数据还看得过去,甚至某些指标还能在全球交易所中排个头名,但这是一个高度分化的市场。主板公司刨去头部的数十家优势企业,其余都是“垃圾”;创业板全都是垃圾。
2020年5月,市值最大的五十家主板公司占主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4.41%,剩下2095家占总市值的35.59%。
阿里、腾讯、建行、中移动、美团等排名前十的公司市值合计占主板总市值42.5%,平均每家1.44万亿。“最大50家”以外的2005家主板上市公司,平均市值61亿。
2020年5月,成交最活跃的20家公司的交易额占主板总交易额的48.37%,平均每家公司每个交易日成交21.9亿。其余2085家每个交易日每家成交2260万。
3)创业板惨败
1999年11月25日,香港创业板开始交易,首发的7家企业“星光灿烂”,风头远远超过当时在主板IPO的新贵。2000年,TOM等重量级公司的上市引发认购狂潮,47家新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148亿,平均每家近3亿。
这样的开头可谓不错,不幸的是,香港创业板的元年居然也成为它的顶峰。此后,香港创业板新上市企业数量及募集金额低下,无法吸引优秀创业公司的香港创业板失去“源头活水”,离“东方纳斯达克”的梦想越来越遥远了。
2001年、2002年,创业板IPO宗数均为57家;其后一路下滑,2005年到2010年,每10周才有1宗IPO;2007年、2008年,每年2宗……2011年起IPO宗数回升,到2015年达到34宗,但募集资金总额仅28亿,平均每家募8235万。
2018年,75家公司IPO,平均募集金额跌到6800万,折合870万美元,低于许多创业公司的A轮融资规模。
2019全年,仅有15家在港交所IPO,募集资金9.7亿,平均每家6467万。
虚度将近二十年,香港创业板一事无成,对稍微优质点的科技企业没有丝毫吸引力。
不拆墙就得留窗口
与上交所、深交所相比,港交所的独特优势是“身处墙外”。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承担起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的义务,到2020年4月1日,中国金融市场已完全对外资开放——国外的金融公司如券商、保险、期货公司、评级机构都可以来中国开全资的子公司,但不包括银行。
要注意的是,我国开放的是金融市场而不是资本市场。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就是对外资开放——欢迎到中国大陆投资建厂;相继允许中国企业到海外上市、允许外资投资A股;“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让大陆投资者更直接地参与海外资本市场……
某些专家鼓吹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快、更彻底开放,理由不外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国际贸易摩擦”、“倒逼国内经济改革”等等,罗列在教科书里很漂亮,但真实世界充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贸然开放资本市场、被国际资本血洗的惨痛教训,远有拉美近有日本、俄罗斯、泰国。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有良知的学者已开始重新权衡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资本市场的利与弊。

推荐阅读